第635章 处置荷兰俘虏,大明版自行车

荷兰俘虏游街之后,便被安置(关押)在一处妥当的地方。

三日之后,一千余荷兰俘虏及八千名参与收复东蕃岛之战的明军将士代表,参与了太庙献俘仪式。

主要是从南洋水师四镇及福建、广东卫戍军四镇兵马中各选出一千在战斗中立功的将士。

太庙献俘仪式结束后,一千余荷兰俘虏当然不会被好吃好喝的供着,而是被派到南直隶地区修路了。

如今水泥已经开始向地方官府供应,用于修复城墙、关城,以及修建道路。

当然,并非免费供应,而是由地方官府出钱购买。

现在很多地方士绅、商贾都知道了水泥路的好处——平坦不说,下雨天还不起泥,关键是修建起来进度相当快,且持久耐用。

所以,很多地方士绅、商贾为了自家出行和做生意方便,同时也为了获得好名声和乡望,主动捐钱给地方官府向官营水泥厂购买水泥修路。

其中以南直隶各府受南京方面影响最大,地方最富裕,修路也最积极。

虽然大明目前还不怎么缺乏人力,但雇佣民工是需要钱的,且百姓工钱近两年涨得还颇快。

因此朱媺娖才将这一千余荷兰俘虏交给交通部,当做免工钱的修路民夫使用。

即伙食标准向雇佣的民夫看齐,同时只是让他们修筑路基,而非参与水泥路面的修建,免得被其中一些人窥探了水泥的秘密。

无论是朱媺娖还是郝光明,可从来没小瞧过欧洲人。虽然欧洲诸国有种种不足之处,但也不乏聪明人和智者。

所以,该防还是得防一手,毕竟水泥生产并非什么高深技术。

或许早晚有一天水泥生产技术会泄露出去,或者是被破译,但晚一天是一天。

七月底。

当欧沃德等荷兰俘虏换上了一身大明民夫的着装,在当地卫戍军的看守下,听着大明工头的吆喝,指手画脚,甚至用鞭子威胁着修筑水泥路路基时,人都傻了。

“还记得当初第一眼看到明国的铁路时,我曾猜测明国人是不是让我们来修路的,没想到竟然猜中了。”

刚开始,还有人不愿意服从指挥,喊着要求正规俘虏待遇,或是高级俘虏待遇,等换来一顿鞭笞教育,立即就老实了下来。

至于留在东蕃岛的两千多荷兰俘虏,大明同样不会白养着,照样是让他们干活儿。

只因为西方诸国有赎回俘虏的传统,代表着这些荷兰俘虏可以在谈判结束后用来换钱,所以吃住方面待遇并不算太差,基本可以和民夫看齐,只是没有工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