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了揉有点紧绷的肩膀,金西和他的赛道工程师交流了一番,换了一套胎后又上了场,就算他的绝对速度差强人意,但是做个长距离的测试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看一下赛车的稳定性和对轮胎的适应能力。
说到轮胎,想必在正赛里,除了车手之外,它就是场上最大的变数了,而随着fia这几年对于轮胎策略的改变之大,轮胎在比赛中往往成了最抢镜的角色。
和对赛车研发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样,对于轮胎的使用也是有严格的限制的,fia对外招标,然后世界顶级的轮胎商竞标过后,选择最好的一家加入到围场来,他们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研发出最适合比赛的用胎,要足够安全,又要让比赛有一定的精彩度,然后配给到每个车队里。
轮胎一共有六种,超软胎、软胎、中性胎、硬胎、半雨胎和雨胎。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超软胎自然最软,软胎其次,然后是中性胎、硬胎,这四种都是用来跑干地比赛的。而半雨胎和雨胎,一个是小雨时用,一个是大雨时,至于究竟多大的雨算大,这就要车队自己判断了。
轮胎的速度上和软硬程度也是一模一样的排列,超软胎的单圈速度最快,但是因为软,磨损也快,有时候跑不到十来圈就撑不住了,软胎和中性胎稍好,能跑个十几二十圈,硬胎则最耐磨,一些没有那么耗费轮胎的赛道上跑个三十圈没问题,但是硬胎单圈速度和软胎有时每圈会相差到2秒左右,而雨胎的速度就基本没什么好做对比了,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用。
fia又规定,每一场比赛能只能使用四种干胎里的两种,而且必须两种都使用到,每种轮胎限额又都只有三套,具体是哪两种则届时由轮胎商来指定,轮不到车队做主。所以,除了三场练习赛轮胎商会发放指定的轮胎来给大家随便跑之外,周六的排位赛和正赛就都要靠这三套轮胎撑下来了,当然,两套雨胎大部分时间是用不上的,最主要还是靠干胎,于是怎么样可以最节省的使用,也是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新胎和旧胎之间也是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超软胎,一套全新的超软胎有时完全可以秒杀一套已经磨损过的超软胎,哪怕只多跑了一圈而已,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种类的轮胎,又是什么状态的轮胎,对手又是怎么使用的,都是需要车队提前做好详细的策略考量。
而说到轮胎就不得不提到赛中换胎了,哪怕最硬的硬胎也是不可能跑完全场比赛,中间势必需要进站换胎,有时一次还不够,需要两次三次、四次五次也不是不可能的,再加上fia规定,一定要把提供的两种干胎都用过一遍,哪怕你的赛车很适合跑中性胎,跑得比软胎还快,但是你也不得不把它换下来,让另外一种轮胎露露脸。
正赛里,有些实力接近的赛车之间差距只有几秒,甚至零点几秒,而跑完一圈,车手能追回的速度往往也就在一秒之内,可是往往进了维修区换个胎,却能彻底将这个形势改变,有时是丢失领先位置,有时却能拉开于对手的差距,这些扭转的因素就取决于比赛里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车队的换胎时间。
第28章 赛道黄旗
在不加油的情况下,一个车队在正赛时的换胎时间基本要保持在3秒到5秒之内,最快的2秒多就能搞定,4、5秒以上已经算很慢很不合格的了,当然这种神一样的速度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因为一辆赛车的一次换胎需要动用到二十二位车队技师的参与。
为了保持轮胎足够的温度,一般赛车在开进维修区前,技师们才会拿出被电子保温毯裹着的轮胎出来就定位置,赛车一停下,前后两位技师各用一个千斤顶将赛车顶离地面,而每个轮胎的更换都有三位技师操作,一位负责拿轮胎枪,松掉轮毂,一位负责将轮胎卸下放到一边,一位拿着新胎安装,然后再用轮胎枪拧紧轮毂。前方还有两位在前翼部分,负责调节定风翼来增加赛车对赛道的下压力,而万一车手在赛道上鼻翼受了损,还要两位来及时更换掉鼻翼,然后是尾翼部分也需要四位技师待命,有时赛车边还要站一位专门给车手清洁头盔上的护目镜的人员(一般在雨天or赛道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或者换取方向盘。
当然所有人里最重要的一位技师则是赛车前方拿着一根指示板,指示板很像一根巨大的棒棒糖,也就是俗称的“棒棒糖人”,其他技师在完成工作后都会向棒棒糖人举手示意,棒棒糖在确认所有人都全部ok后,这才会将棒棒糖上写着“brake(刹车)”的一面翻到“gear(入档/开始准备)”的一面,来告诉车手现在完成工作,你可以继续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