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武渐渐冷静下来,仔细思虑了一会儿后,便叫人把陈婆子的两个儿子盯紧,转即亲自来京畿府衙问个清楚。
整个孙府的主子们都在因孙信阳的事儿担忧害怕,自然无暇东顾其它。府内的下人们也都为这事儿忙碌,着急如何去劝哄着主子们。
这时候,孙府后门悄悄开了,一位年近四十的婆子带着一双儿女和他的丈夫从后门溜了出来,并未有其他人主意。
在孙府后门附近蹲守的乞丐,看见了顾婆子出来后,赶忙吹口哨。停在不远处的马车便速度驶过来,接顾婆子一家上车,直奔京畿府。
京畿府侧堂内,陈婆子正极力向孙英武辩解表忠心,解释自己并非是背叛者。孙英武还当是陈婆子听懂他的暗示才翻供,毕竟陈婆子的两个儿子还在孙家手里,为母的哪有不为儿子着想。
孙英武坚定相信‘母可为子舍身’这一点,故而很有底气,得意的对宋奚和柳之重道:“既然陈婆子现在说的才是实话,那二位大人之前所谓的证词,是否为严刑逼供?为诬陷我儿,构陷我们孙家,二位大人可真是煞费苦心了。我这就进宫禀告皇上,请他圣断!”
“你去。”宋奚淡淡道。
孙英武愣了下,转而狐疑的观察宋奚。
“大人,人到了。”衙差来跟宋奚汇报道。
宋奚点了下头,看眼柳之重。
柳之重立刻点头表示明白,迈大步带着衙差去安置顾婆子一家,务必保证安全,谨慎至极,让消息密不透风。
孙英武原地等了会儿,见并没有什么人进来,而宋奚则一直盯着他,看似胸有成足。但如果宋奚若真有什么实证,便直接拿出来反驳他便是,何必忍到现在。
孙英武冷笑一声,料想宋奚是穷途末路,想要诈他。美得他!孙英武冷哼一声,甩袖就走,便真进了宫,狠狠跟皇上哭诉他的冤屈。宋奚是国舅爷大学士又如何,没有实证他便是仗势欺人,诬陷忠良!
孙英武不仅弹劾了宋奚,还卖了惨,先说儿子如何无辜受罪,后说家中老娘气病几欲丧命,最后猛磕头跟皇帝痛哭流涕求做主。
皇帝果然受不了孙英武的絮叨功,急召宋奚觐见。宋奚拜过皇帝之后,便当没什么事儿一样,逼得孙英武重新讲述又发了一遍牢骚。眼见孙英武在皇帝跟前痛哭流涕卖惨到了极点,宋奚才不缓不急地呈上了详述整个案件的奏折,以及相关人士的签字画押的口供,其中当然有最重要的顾婆子一家的口供。
除了顾婆子供述了当年孙信阳逼死吴氏的证词外,顾婆子的丈夫儿女也有供述。原来孙家早就派人将七人的家眷监视控制起来,得幸后来有陈婆子的事儿做了障眼法,顾婆子的家人们才得意趁机脱身。
孙信阳最终以害妻罪,被判了秋后问斩。吴姨娘虽保了性命,却被孙家人视为灾星,将她扫地出门了。吴翰林一家知道事情真相后,自然是恨透了吴姨娘,怎可能还让她回娘家。而百姓们听说吴姨娘流浪街头的消息,都纷纷拿着‘好东西’来恭贺她,吴姨娘被打成了粪人,她边被打边躲着,曲折跑了三天,才最终得以奄奄一息得爬出了京城。
至于后来她如何,没人好奇了。一个被扫地出门且臭名昭著的女人,身无分文地跑到外头去,日子肯定好不了。
至于孙英武,他为了袒护儿子,竟然公私不分,言之凿凿地颠倒黑白。皇帝岂会容许这样的御史再在存在于朝堂之中,当即就罢免了他的官职,并且鉴于他当初对家仆随意的威胁圈禁行径,皇帝还特意下旨让孙家遣散所有奴仆,归还卖身契,并每人给予五十两银子作为遣散的补偿钱。从孙英武始,至三代,孙家不许再用奴仆。
也便是说,孙英武不仅死了儿子,丢了官,他家一大家子以后再也不能使唤下人了。高门出身的老爷和夫人们,以后想吃热饭羹汤,就只能自己亲手做了,连她家的老太太也逃不过这命,一样如此。
孙英武千算万算,没算到最后那一招。如果他没有自信过度,刚愎自用,最后忍住不去皇上面前理直气壮的参本,他最多也就是损失个儿子而已。而今却连累了一大家子跟他受苦。没官爵也就罢了,没人伺候他们,那才是真正要了他们的命。
孙家人终究是没有脸继续在京城待下去,最后举家搬离京城。搬家的时候可费了他们好大的劲儿,因为没有下人,所有东西都是孙英武和几个儿子一起亲力亲为,虽然已经尽可能的把东西低价变卖,但难免有很多必需品要带上,如此往复折腾了竟七八日才算完事儿。他跟两个儿子累得手脚像断了一样,而且还在搬家的过程中,常被京城百姓指指点点,仍粪和石子儿,可谓是耗尽了身子,丢尽了脸面,臭烘烘的离京。
……
整件事了结之后,皇帝狠狠褒奖了宋奚一番,赞其办事机敏。
宋奚不敢居功,坦然详述经过,将主要功劳归在了贾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