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无视了大哥这个略显奇怪的称呼,赶车的男子笑道:“胡桥村儿,那地方有点偏啊,我家在山脚下的黄家庄。”

荀澜看了下系统提供的地图:“看来咱们之间是隔着一座山啊,劳烦您一会儿把我们放在山脚下。”

赶车的男子善意的提点了一句:“很少有人去胡桥村,你们这过去也没有人一道,走山路可要小心了。”

荀澜礼貌地道谢:“我认路的,多谢您提醒。”

“好在那是个小山,若是行程快些,便能在天黑之前翻过去。”

“顺着山路走,应该能行吧。”荀澜有一点底气不足:“大哥,那山路好走吗?”

“还行,没下雨的时候走过一次,不太费事,就是要当心下狼啊野猪之类的。”

“白天遇到的可能性应该小些吧……”

“这个季节,饿狼群不多,小心点便没事。听口音,你们不像是胡桥村人啊?”

“对,我是临颍城的,要去探望一下表兄。”有点担心对方问到临颍城的情况露馅,毕竟他对临颍城算是一窍不通。

荀澜随便换了个话题:“对了,想请教下您,这条路怎么如此平整,难道是传说中的秦朝留下来的驰道?”

这倒也不是随便问问,对于驰道,历史上多有争论。

大学的历史课上,荀澜的老师曾经提到秦始皇所创造的驰道系统,宽阔平整,通达天下,实在是前无古人,独开生面。

打个比方,就像是在天下架设了一个木头为轨道,马车为动车组的铁路框架,在全世界达成了独一无二的高能运输效率,让荀澜十分好奇。

男子笑道:“秦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岂是我们这乡村土道能比拟的?”

乡村土道也很平整了,汉朝的路况比想象中要好很多。

“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树一株?”

不过,修路、植树,怎么听起来很像是先修路后致富,再加植树绿化啊?

“没错,如果有机会走到颍阴,还能看到完整的驰道。”

男子叹了一口气:“可惜百年前不少驰道被荒废了,后来朝廷也无力修复,留下来能用的不足十之二三。若是一直留在今日并加以修整拓宽,不过一日,便可由此做马车飞驰入洛阳了。”

从临颍到洛阳直线距离有两百公里左右。实际上肯定不能直通,那起码得有两百五十公里,这么算下来,驰道速度果然很快。

“您真是见多识广,一看就知道走过许多地方。”

“不过是多走路,赚点辛苦钱罢了。”

“您是行商?”

“正是。”

荀澜眼前一亮:“实不相瞒,我薄有家资,也想做一些行商买卖的事情,只是不知道行情如何。”

“小郎君但问无妨。”

“这……”荀澜倒也不好问得太直接,见对方牛车上有绢布和一箱子白纸,便问道:“不知现在贩纸利薄?”

九年义务教育里学过,东汉宦官蔡伦改良了造纸术,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但三国演义里,大多数时候人们用的还是竹简,奢侈一点的时候,是布帛。蒋干还暗地里嗤笑周瑜军中无纸,着实贫穷。

可见纸张还是很有市场的。荀澜琢磨着自己的第一桶金,不如就从改良和印刷入手。

“这纸啊,乃是重利,你听我说……”

强打精神把赶车男子说的要点暗暗记下来,两人逐渐熟络起来。正在兴头上,忽然寒玦开口打断了他们:“有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