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几十个木匠打扮的人垂手侍立在厅中,你看我、我看你,皆不敢说话。

徐晃率先开口打招呼:“公明早。”

“元直兄早。”徐庶奇道:“这是郡中的木匠都请来了?”

徐晃点点头:“先生,十里八乡略有名气的木匠都在这了。”又指挥着人:“把六张椅子都抬进来。”

徐庶负手而立,看着他们将屏风等家具移到一侧。

“先生,是我订做的桌椅到了,今日会有些吵闹。”

徐庶一抬头,见太守靠着扶手立在楼梯上,头发随意地用一青色的带子绑起来,面上犹然带着困意。

汉代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今天便是休沐的日子。

第32章

汉代没有桌椅, 只有案几和胡凳。既称为“胡凳”,那便是从胡人那传来的。但因为胡凳使得坐姿不雅观,所以少有人用。

这时候除了平民百姓会席地而坐, 读书人、贵族等皆是跪坐。甚至为了讲究礼节,要求在正式的场合正襟危坐。也就是屁股离开脚后跟, 腰要挺直, 双手放在膝盖上的姿势,使得整个上身垂直起来,否则就是失礼。

所以徐庶并不认识这套家具。他瞅着新奇,便也不着急进屋去,开口说:“无妨, 使君这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看上去倒是有几分像是胡凳。”

他手指的是长凳, 长凳的确和胡凳相似,就是古代饭馆里坐的长条凳子。

荀澜笑着说:“是打算我们日常吃饭和办公用的,长期跪坐感觉腿肚子疼, 写字也不方便。”

这其实就是他随口瞎扯的,跪坐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能够加强锻炼, 对身体存在诸般好处。而且作为中华文明的传统礼节, 跪坐十分端庄……

但对于不适应的现代人来说,就很折磨了,尤其是写字的时候,荀澜宁愿趴着也不愿意跪着写。

而且, 大家同桌吃饭,有利于促进感情啊。汉代都是分餐制的, 一人一个小茶几, 隔着老远, 守着自己的桌子,连喝酒都不能碰杯……

徐庶和徐晃对视了一眼:好像这么多年下来,也没觉得不方便。不过他们不知道使君之前过得是什么生活,不好反驳,便在屋内一角揣着手瞧着了。

荀澜揉揉眼睛走下楼来,摩挲着让木匠们试做的黄花梨长方桌:木匠的手艺倒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做出来的一点都不比现代的实木桌椅差。

这张桌子长两米,宽一米,高不足一米。实木的黄花梨纹路很清晰流畅,色泽优美,设计上则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餐桌的四周边角都打磨地很圆滑,免得磕碰到人,造型也比传统的案几更别致些。

除此之外,荀澜让木匠自我发挥,在上面雕刻些许的花纹。木匠们发挥地很好,在桌柱上雕刻的列星纹和卷云纹栩栩如生。

荀澜晃了几下桌子,桌子很稳固,又特意检查了一下榫卯结构,满意道:“好的木匠师傅能让榫卯两部分严密扣合,这做得不错。”

榫卯结构就是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他小时候爷爷曾经多次说过:古代的能工巧匠能够将榫卯接得天衣无缝,现代却不多见了,因此不多留心了些。

椅子他当时画的是简单样式,就普通的餐椅,后面是不带空隙的靠背,上面不用带任何花纹。

这次送来的六把椅子出自六个不同的木匠,荀澜逐个检查过去,根据手艺的高低让寒玦结算了工钱。

其中,有一把椅子的质量明显好于他人,结实、稳固,细腻的匠人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甚至在椅子靠背上雕刻了漂亮的云卷纹路。

荀澜瞧着木匠们明显松了口气的样子,笑道:“不用担心,只要让你们做东西,我们太守府就会付相应的定金。就算结果不满意,最多不结算尾款,在成本上,绝对不会让你们吃亏。”

众人皆称不敢,却对年轻的太守另眼相看。见其懂行的样子,一个个仿佛吃了定心丸一样,面上表情也轻松了不少。

他们这些手艺人,最怕的就是被达官贵人盯上,做得不好了要被罚,打一顿板子都算轻的;做得好了,对方不给钱自己也没辙。还有完全不懂木匠活的雇主提一些无理的要求,实在是让他们想破脑袋,都做不出来。

“我这还有许多东西要做,你们过来瞧瞧,做不做得给个准话,可以的话我便下定金了。”荀澜示意寒玦将昨夜画的图纸一一摆在桌上,木匠若是做得,便将图纸取去。

徐庶和徐晃也盯着那图纸瞧,只觉得这画和旁人的完全不同,有栩栩如生之感,而且相比起来……徐庶觉得自己平日画得似乎平了些。

其实荀澜是采用了素描的手法,画出了立体构图,呈现出了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