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太守居然还懂造纸?还能画出这么厉害的画?”

“我不懂官员那一套,但有了果子,我们家孩子今晚上有口福喽!”

徐庶自诩天下第一等的聪明人,却看不明白使君为何特地命人采购果蔬运过来,而不是直接用赏钱。又为何费心费力地和庶民、甚至还有奴隶说话。若要爱民的名声,其实也很简单……

徐晃耳力好,将远远传过来的声音和荀澜一一说了。

徐庶见其面无得色,反而轻叹了一句:“没有人看得到他们,所以这一点关注便让他们欣喜若狂了。”

“主公……”徐晃一时不知道怎么接。

荀澜笑了笑:“我瞎感慨的,别在意。”

徐庶建议说:“主公,若是哀民生之多艰,不妨在府前施粥。”

荀澜问:“阳翟流民多么?”

徐庶回道:“比起其他郡县自然是少很多,但每日也有不少人找不到活干,忍饥挨饿。”

谁料荀澜答道:“施粥固然能解一时之忧,但若要大量的人吃饱穿暖,还是得给他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这件事容我再想想吧。”

徐庶怔了一下,没想到他想得这么深远。

他们纵马出城,一直跑出去了十余里,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梅花庄。

荀澜今天要来看的是煤田的开采。刚来阳翟的时候他就兑换了一个煤炭检测器,让寒玦拿着检测器在阳翟转了一圈,只有此处给出信号最强,也就意味着此处的煤炭埋得最浅、储量最大。

只是连续让人挖了这些天一直都没有动静。荀澜便亲自拿着仪器再来查看一番,方才觉得安心。

调来挖煤的是郡里的一千正卒,正热火朝天地开干,只是面部表情麻木,还带着一丝怨念。他们挥舞锄头的锋利度,一看就有些钝了。

荀澜想到自己的背囊里的锄头,摇了摇头。

“公明,”荀澜想了想:“你让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我有话说。”

闻言徐庶挑了挑眉:又有话说?

人齐后,大家以为新来的太守是要训话。方才偷懒的人背后一凉,很害怕被太守抓出去抽鞭子。

谁料到年轻的太守和颜悦色道:“大家辛苦一上午了,不必站着,都坐着听本府说吧。”

徐庶本以为使君是要把造纸厂的话重新说一遍。荀澜却只是简单地说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快就调拨工匠来打磨器具,请大家暂时忍耐一下。”

出人意料的,荀澜在大庭广众之下忽然从袖子中掏出来了一把崭新的锄头,锄头尖儿锋利如刀,在阳光下闪烁着星星寒芒。

“啊!”众人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这其中,甚至包括徐庶本人。

荀澜微微一笑,两手往下压,示意大家安静。

这样的场面,徐晃已经经历了数次,见主公再现神仙术法,不慌不忙地从传令官手里接过来锣鼓,重重击打了一下:“肃静!”

荀澜示意徐晃附耳过来,片刻后,徐晃提起气,中气十足地说:“大家近日挖煤辛苦了,荀太守有赏——”

“这柄锋利的锄头,将在十日后,赏赐给挖煤最多的人。”

在此之间,这枚锄头便可交给他们轮流使用。荀澜将锄头留下,叮嘱了管理正卒的两个校尉。

“记得,别把东西丢了。”他唇角勾起了一抹笑容,淡淡地扫过校尉犹带惊诧的脸:“否则,唯你们是问。”

果然,从他们转身后,背后就传来了纷繁的议论。

这些兵除了猜测新太守的本事,还觉得自己挖的煤不是凡物。因为这个年代虽然会有人入山采煤,但采的都是距离地面很近的浅表层煤。

没有探测手段,汉代没有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煤,所以这些兵卒觉得挖土能挖到煤像是天方夜谭,一点积极性都没有,只是机械性地完成长官交代的必备任务罢了。现在则仿佛发现了新天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