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他们是认识郭嘉的,但受其所托,不向人透露罢了。”
荀澜叹了口气:“许多隐士隐居是为了独辟蹊径,博得名声,走另一条出仕的路,郭嘉倒是隐居地彻底。”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但一年前就宣布隐居去了,从此销声匿迹了。
寒玦出了个主意:“将与他相熟的两个学子带去盘问,两人分开询问,自然容易诈出郭嘉的住址。”
这不是现代版本的“囚徒困境”吗?和两个人的心理博弈。没想到寒玦年纪不大,盘问也很有一套。
荀澜笑了一下:“你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强扭的瓜终究不甜,若是郭嘉日后知道我这样恐吓他的朋友,以后怕是难以得到他的忠心。”
“既然他颇具才华,很可能来解读古籍。”寒玦宽慰了一句:“姓名自然会被记录在册。”
“嗯,天不早了,也该回去洗漱睡觉了。”回去之后还要飞鸽传书给戏志才,让他出几道考校学子的题目。免得戏志才在京城,感受不到自己对他的重视。
荀澜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转身离开后,少年睁开了眼睛,黑不溜秋的眼睛里哪有半分的迷茫,反而闪烁着狡黠的笑意。
“这声音,还真是和法器极其相似啊。”少年垂下桃花眼,轻轻感慨了一句。
翌日一早,荀澜让典韦陪着去找曹操。和曹操这种性格难以捉摸,很容易黑化的人交往,还是带着保镖比较有安全感。
荀澜又拉着曹操问了一圈土地兼并的问题,他甚至还带了一些卷宗。没办法,他身边虽然有了徐庶、徐晃等人才,在太守府里面也寻得了些靠谱的下属,但从一郡之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还是得多跟经验丰富的曹操请教才行。
更何况,曹操出身于巨富之家,他自家就是被郡守忌惮的对象。所以他看此类问题会更全面,相比寒门出身的徐晃、徐庶,处理事务的法子也有不同。
太守的一大职责是土地过分兼并的时候得出面遏制,还要防止豪族武断乡曲,以稳固地方的统治、收纳赋税,维护天子的利益。这方面,西汉太守其实做得很好,尤其是边郡的太守们,不仅将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还不断应对化解着匈奴掠边的危机。
但到了东汉,尤其是衰败的东汉末年,汉灵帝开始卖官后,这方面做得好的太守反而成了极少数。
能与曹操详谈这方面的友人本来就少。曹操休养了一日,恢复了精神头,这时候打开了话匣子,和荀澜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两人又一起看了卷宗,探讨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等荀澜心满意足地把卷宗收起来,盛情邀请曹操留下的时候,曹操摇了摇头:
“流民历代为虏,犹不瞻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他叹息了一句:“我知安之想要安抚流民,稳定郡县的心。我也想留下来帮忙,但怕呆的久了给你招致祸患啊。”
荀澜懂得他内心深处的忧虑,笑着说:“孟德无需担忧,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董卓抓到你。”
“安之冒着风险将我救出,我岂能连累你?”曹操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筹划,打算先行回家乡陈留募兵。俗话说,靠人终究不如靠自己。寄人篱下不如自己手里有兵来得有安全感。更何况,颍川距离京城太近了,颍川太守和豫州刺史的官位也不稳当,所以他忍痛推辞了荀澜的邀请。
荀澜知他多疑,而且阳翟距离京城也太近了。曹操可能担忧消息很快传到京中,若是董卓略一施压,他承受不住……
其实让曹操在他手下干活,荀澜扪心自问,还真有点不安。又挽留了几句,曹操皆推辞了。
“操家中还有老父,若是不回去,怕他心生挂念,实在是不孝啊。”
既然说到了亲情这个理由,荀澜便顺着说:“是我没有考虑周全,百事孝为先,我去命人备上一匹好马,供孟德路上换乘。再让人取干粮来,明日给孟德践行。”
翌日中午,吃罢酒菜,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讨伐董卓之日见。
在曹操从东门出城之际,阳翟县的正门来了一位身骑着高头大马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两个精干的侍卫。
他若有所思地望着挂在墙上的法器,在城墙下站了好一会儿,让部下打探清楚了这门口处的种种不同,方才去驿馆歇息。
部下打探到:“这道士太守是个大善人,他来了之后就施粥、施药,惩治了臭名昭著的几个祸害,百姓都喜欢他。”
另一个人也附和说:“是啊,听说他从来不驱逐流民,反而给他们安排活计做。给干活的人粮食也一点都不克扣,百姓都说他是来救命的活神仙。”
活神仙不知道,但显然所图非常。贾诩敲了敲案几:“我知道了,你们再出去多打探一番太守府的事情。”
他站在窗边,看到有几个明显是读书人打扮的人正结伴往太守府的方向而去。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声音传到了二楼的贾诩这。
“你说,我们一会儿能见到太守吗?”
“听说太守的声音和法器里面的一模一样呢,他每日都通过法器看着我们呢,说不定能认出我来!”
“那肯定先认出我来啊,我每次都早早站在法器前面,从头听到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