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留在洛阳。”
荀澜疑惑道:“我听说他已经辞官了。”
荀彧苦笑了一下。
荀澜心下有了猜测:“可是与之前的一场刺杀有关?”
荀彧心下一惊:“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安之啊。”不过这事情也没有必要隐瞒荀澜,他已经听说荀澜和曹操筹划了刺杀一事。彼此志同道合,没什么顾虑。
荀澜微微一笑:“既然公达辞官了这么久还没有离京,必是被一些事情牵绊住了。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两者结合起来,随口一猜罢了。”
荀彧也不再隐瞒,说起了荀攸的苦心:“是,曹操刺杀董卓后,荀攸以家母生病为由,催促着我先行回到家乡。”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荀澜自然猜到了:“送走了文若,公达便无惧生死。他自己和郑泰、何顒等人密谋刺杀董卓。”
荀彧虽然不想自家侄子犯险,但认同荀攸的思路:“是,董卓虽然手握重兵却是鲁莽匹夫,一但他身死,京中的危机便迎刃而解。”
“董卓暴虐堪比桀纣,天下人都怨恨,公达和我也是想到一块去了。听说何顒、郑泰试图逃跑,已经被董卓下狱。这时候公达没有被抓,不轻易离京是对的,否则必定会被董卓的人守株待兔。”
所以荀攸在京城表现地跟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荀攸名气也很盛,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董卓不敢轻易动手。荀彧长叹一句:“只是可惜,派出去刺杀的人都被吕布杀了。”
荀澜抿了抿唇:吕布是三国第一梯队的战斗力,最擅长的就是以一敌百,打前锋的时候天下几乎无人能敌。想到这个,真是让人心动……
不不不,他可不想当吕布的第三个爹。荀澜摇摇头,努力将这个可怕的念头给甩出去,专心和荀彧吃酒。
他自然是想将荀彧留下的:“实不相瞒,如今我命人将董卓的三千部下在阳乾关打得落花流水,董贼如今十分忌惮我。”
“我在路上,也听到了阳乾关大捷的消息。听说董卓劫掠洛阳还不够,竟然将主意打到了颍川头上,要将颍川所有的十六岁以上的少女运到洛阳去。”
荀彧摇摇头:“真是荒谬啊!”
荀澜挑了挑眉:哦,连荀彧都相信了?
劫掠十六岁少女,这其实是荀澜放出来的谣言,不过相当符合董卓一贯以来的形象。在消息闭塞的古代,这只要往城墙上一贴,很快就传遍了。消息的真伪,反而没有人去验证了。还能去京城指着西凉军的鼻子质问不成?那岂不是找死?更何况,董卓素行不良,已经在洛阳及周边已糟蹋了无数的良家妇女,令天下人痛恨无比。
“不过恭喜安之,这番大败,他暂时不敢找颍川的麻烦了。”
“是,董卓这人色厉内荏。他为了安抚袁绍,已经给了袁绍渤海太守的职位。”
“莫非,董卓也向你示好?”
“没错,他已经上奏天子,封我为豫州牧。”
荀澜说完后,就观察着荀彧的神色,眼睛一眨不眨。
荀彧沉思了片刻,并不认为荀澜会为一时的权势迷了眼:“我猜安之另有打算,彧不才,愿意履行昔日赌约。”
“知我者,文若也。”荀澜忍不住笑了起来,上前紧紧握住了荀彧的手:“我欲效仿勾践,低调行事,趁机以美人迷惑董卓。待其不意,与诸位诸侯联合杀之。”
豫州各地亟待管理,有荀彧这个治理人才在,其实大大减轻了荀澜的压力。豫州东部的沛国国相仗着鞭长莫及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又在当地横征暴敛。他欲上表朝廷,举荐荀彧为沛国国相。
在这之前,荀彧就在阳翟住下了。荀家在阳翟也有自己的大宅子,所以不住在太守府。
豫州境内需要文臣武将的地方太多了,荀澜绞尽脑汁,对照着自己列出来的一系列名单,派人去寻。
其中,一人应当很好找。
那就是——“常山赵子龙。”看过演义的人,对赵云印象都很深刻,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蜀汉大将。而且,当时很多大将都喜欢以地名加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自报家门,这大大减少了寻找的难度。
“不过,赵云非常人,普通的条件怕是无法打动他。”在侍卫临走前,荀澜再三叮嘱:“一定要以诚相待。”
“主公,若是他还是不肯呢?”这个年代的人都安土重迁,更喜欢在当地官员手底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