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此时的赵云也在招生。他们一行二十个人,各个都是清秀的少年人,穿着银色的轻甲。走在前面的两人,一个扛着“荀太守募兵”的红旗,一个扛着“医馆招学徒”的黄色旗帜。旗子做得很鲜明,在风中肆意招展。

他们身后的太平车上已经坐了六七个少年少女,在下一个村招募满十二个人之后,就可以先将人送至县城,最后汇集到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去。

少年少女从十岁到十五岁不等,都很乖巧,手里捧着豆饼啃着。他们在家里都吃不饱饭,跟着这些长得清俊的兵卒,反而一日三顿,顿顿都能吃饱了。

行至乡里,找到乡长,赵云亮出身份,说明来意。一听是代太守履职的将军亲至,乡里不敢怠慢,乡长连忙命人将全村的人召唤过来。

赵云微微一笑,拿起来了喇叭:“我来喊吧。”

把大喇叭声音调至最大,声音在村里传出去了好远,不一会儿就有许多乡民过来看情况了,比乡长挨家挨户地喊快多了。

众人目不转睛地瞅着赵云:“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器!”

“不才颍川郡尉赵云,暂代南阳太守履职,”赵云在众人好奇的眼神中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就开始简明扼要地介绍募兵条件:“招募乡勇,年纪在十六岁以上者皆可,有子女当兵者,普通的百姓免去所有的赋税。”

一个老者惊讶地道:“也就是说,要是我儿子去当兵,我家都不用交税了!”

汉朝的赋税,一是田租,二是人头税。因为这时候土地产量将将满足人们吃饭所需,若是有天灾,本来就吃不饱饭,还要缴纳田租,所以田租没那么重。自从荀澜上任后,对普通百姓,田租仅收三十分之一。这个普通百姓的界定则是前所未有的,一户人家,平均田亩数不到五,总田亩不到三十,就是普通百姓。

这个减轻赋税的举动,自然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至于富户,那本就是少数。

荀澜对他们的田租设定是想参考现代的个税分级税率的。富户的总田亩越多,要征收的田租占比也就越高。但考虑到现在天下纷乱,若是对他们重锤出击,不但会诱发叛乱,还难以吸引人来自己的地盘。所以对富户的田租定在了十分之一。不多不少,在他们承受范围内。

第78章

汉代的人头税分为两种, 一种是“口赋”,即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每年二十三钱。另一种称之为“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一年要交一百二十钱。

然而前些年,汉灵帝为了满足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口赋的征收年龄下调至一岁。到了董卓当政,口赋非但没有变化,还加大了田租的负担。

所以荀澜一占领南阳, 立即宣告天下,废止了董卓要求的十分之一田租。

但对富户,依旧是十分之一的田租, 对普通百姓则减免至三十分之一,口赋的年龄也直接提高到八岁。一经宣布, 荀澜在南阳郡立即得到了广泛的拥戴。

虽然田租负担减轻了, 但人头税的负担对百姓而言依旧很重。所以听闻子女参军, 可以免去赋税,老者们眼前一亮, 简直是见到了一条生路。若是家里有一人去参军,那简直是救了全家啊!

毕竟到了灾年,百姓温饱都成问题, 哪来的进项交赋税?因为交不起钱,许多人不得不心痛地溺死刚出生的孩子。

就算年景好的时候,百姓交完人头税,兜子里也没有多少的余钱了。因为还得买盐和维护农具。除此之外, 得备下来年应急的钱。否则若是收成不好, 交不起人头税, 欠了官府的税,就会被充作官奴。

若是不幸当了官奴,会失去平民的身份,被官府拉去充当苦力。自此不分日夜地干最劳累的活,还要挨打挨饿,生下的子女也都是奴婢。

老者连忙问:“将军,请好心告知,这参军的话是要去哪里打仗?”只要不是去边疆和胡人拼命,其他地方都好说。这几年,官兵对上黄巾贼,都是占上风的。

赵云用喇叭道:“先练兵几个月,然后去打中原的黄巾贼。”

听将军这么一说,百姓们便议论了开来。

“若此话当真,就让我家大儿去参军,我家今年着实没有钱交算赋了!”

“是啊,横竖家里我们老家伙带着幺儿,多忙活忙活地都能耕完。”

“我家小儿子太能吃了,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不如让他去从军,说不定还能赚个军功回来。”

“就是怕儿子走了,官府来收税的时候不认账……”

赵云自然是知道他们的顾虑,拿着喇叭继续喊:“你们且看这,这可是盖着太守印的文件。你们也知道荀州牧在豫州言出必行,有活菩萨之名。如今他当了南阳的太守,也不会朝令夕改。”说着,命人将一盖着大印的黄布打开。

百姓不识字,乡长却是认得,当下念给百姓听。众人都很意动,有几个年轻人为了家里,当即撸起袖子说:“将军,可顿顿管饱饭?要是能吃饱,俺就报名了!”

赵云笑道:“太守仁义,岂会让你饿着肚子上战场?”

有一大汉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听说了募兵的事情,立即上前,不假思索地说:“将军,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