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人将招纳学徒的诏令打开,上面也盖着太守府的大章。
“凡是学徒,不收学费,他的赋税也免了。管饭管住宿,教手艺。三年出师,但出师后要在医馆免费干三年活。”
这个条件算是优厚了。
这个年代,要是送孩子去当学徒,不但要免费给对方干活,还要给对方塞钱的。正如俗话说的那般,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有手艺在身的人都不会轻易传技艺给别人。学徒能学到多少,一般都看运气和自己的悟性了。
众人对学徒的反应没有募兵那般大,只有少数人讨论:
“当学徒挺安稳的,听说医馆都是官府修官府管,肯定是饿不到,还能学一门手艺,以后回来给大家看病。就是这时间,六年也太长了……”
一老者挺乐观地说:“等出师了,在医馆干活的时候,肯定就能回家看我们了啊。当了医师,起码以后不用刨地了。”
大家都知道老者的小儿子身体不好,干不了地里的重活,听这么一说,也觉得是个法子。医馆是官府的,孩子去了肯定饿不着。
有家里揭不开锅的,就让自己家十几岁的孩子去试试报名。
寻常人家都是有些怕兵卒的,有的兵不仅坏还特别凶。但赵云这队人,又和气又长得好看。乡里的女儿家都争相出来看他们,她们的问题比自己的爹娘还多,甚至有人大胆问:“若是当了女兵,是不是就能给将军做饭了?”
“赵将军可有家室?”
“赵将军今晚上住哪呀?”
还有几个年轻的女子悄悄咬耳朵:“就算做不了妻,能侍立在这么俊的将军左右也好啊,每天看着他我都能多吃一碗饭呢!”
立即换来兵卒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是正规军,男兵女兵肯定不会混在一起的,我们今晚上自己安营扎寨,不打扰百姓。”
女儿家被他的神态逗笑了:“你们豫州兵都这么老实好看的么?”
报名学徒的少年少女是由一个老医师来审核的,他拿出常见的药材让人来辨识。若是能辨识出来的,则直接就通过了。不认识的,还要多交流几句,判断不是特别蠢笨的孩子,方能收下。
乡里难得来一名医师,有几个生病的人家就拿出来积攒的粮食,请求老医师看病。
老医师大手一摆:“我是医馆的人,官府每个月都给我月钱,不收你们的钱。”他按照赵云的吩咐道:“生重病的就抬过来,我会给他开药的,不过药材得你们自己拿着药方去抓药。”
这已经很好了,医师的问诊费百姓很难承担的起。就算是十几个钱,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他们也是很重的负担。很多都是靠着一个个鸡蛋、一捆捆柴火攒下来的铜板,没什么其他的进项。
听医师这么说,乡民连忙道谢。
老医师摆摆手道:“都是荀太守的安排,太守仁慈,不必谢我。”
他们在此间停留两日,接下来就要去下一个地方,载着少年少女的太平车,则由赵云的两个亲随护送着,送至宛城。
因为荀澜担心路上会有南阳郡的世家豪族插手,打漂亮少年少女的主意,所以他们路上除了夜里歇息,基本上不停留。
一如荀澜所料,赵云出马,事半功倍,豫州军在南阳郡的民众心里留下了非常好的初印象,招兵和招生也都十分顺畅。更在这个过程中,让新任荀太守的仁义美名深入人心。
这些兵卒将在宛城由赵云进行训练,为日后兵发扬州做准备。招募的学徒则由黄盖划了一块地盘,由老医师们带着,学习医药的基础知识和辨认药草。
为防生乱,荀澜特地将阳翟几个靠谱的老医师调了过去,还让自己侍女樱桃和芭蕉前去监督,免得发生霸凌女学生的事情。
此时的阳翟,也迎来了一位贵客——荀澜一直在找的张仲景,后世的“医圣”,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对于州牧特地登报寻找名医张仲景,华佗本来是有些不服气的。张仲景在医师中,可没什么名气,而且他之前都在做官,只是在空的时候给人看病。但见识了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心得,他立即就心服口服了。
难怪州牧千方百计寻他,他对药理的认知,甚至比自己还要深刻!
张仲景的父亲当过官,他亦曾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不过在董卓进京之后,张仲景就辞官了,在外云游,专门给人治病,直到看到报纸上,被上面所写的《千金方》一节吸引到,才专门来到阳翟。
不过他没有直接去州牧府,而是去了阳翟城中最大的一家医馆,想要见报纸上宣扬的名医华佗。
他怀疑《千金方》乃是华佗所著。然而华佗却道:“这些医书,都是荀州牧给我的,据说皆出自蓬莱仙山。”
“真有蓬莱仙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