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孔融百思不得其解:“我之前亦去过豫州,豫州兵力和诸多中原军相比不过尔尔,怎在这道士的手下就变得这般厉害了?”战场上,光有武器和精良的铠甲也是不够的。

这时袁绍以天子刘辩名义下的诏令也到了青州,狠狠地将孔融斥责了一番,责令他和荀澜勾结在一起。

孔融简直莫名其妙,这些属下都是自己跑去洛阳,和他有何相干?

“腿长在人身上,我还能打断不成?”作为孔家的嫡系传人,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孔融不主张强制那一套。

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后代,他还是孔子的二十一世孙呢,谁比谁高贵?所以孔融完全无视了袁绍,他也不赞成否认刘协位子的合法性。

在弘农王刘辩死后,皇子协就是唯一的继承人,就算他被董贼掳走,这合法性也不容置疑。袁绍随便找来一个和弘农王长得相似的人说这是废帝死而复活,他才不信。

此时袁绍也没想到自己算盘打得好好的,偏偏很多人不买账刘辩的身份。便着急命人寻何太后,但何太后抑郁而亡,如今证明天子血脉的人只有见过他的百官。

但宦官几乎都被杀了,活下来的和洛阳百官一道被掳去了洛阳。许多诸侯是没见过刘辩的,也不太乐意跟着袁绍拥立他,毕竟也没什么好处。北方几个大州的实际控制者——冀州韩馥、幽州公孙瓒和青州孔融无一人派人去参加袁绍所谓的大典。

前两者是担心袁绍做大,后者则是觉得即位之事岂能儿戏?天子刘协尚在,岂能绕开他直接让弘农王复位,于是都不认可刘辩的合法性。

冀州牧韩馥听从谋士的建议,直接实名在《颍川快报》上公开质疑袁绍手里弘农王的身份,称他进入皇宫问询过宫中的宫女和宦官,许多人都亲眼所见天子尸身。

这世上岂有死而复活之事,袁绍为了争权夺利着实不择手段!

袁绍简直要被气死了:昔日是荀澜派心腹将废天子送来,现在居然在他的报纸上倒打一耙!

董卓吃了败仗,又被天下人如此唾骂,十分郁闷,因为袁绍宣扬弘农王刘辩还活着,天子刘协和长安朝廷的合法性都受到了质疑,他派出去的官员不少竟被当地人撵了回来。

他的女婿李儒则劝说他振作:“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如今袁绍已成心腹大患,不如趁机将其名望压制到谷底……”

董卓:“什么意思?”

李儒一笑:“不但我们要死死认下刘辩的死讯,还要指责袁绍派人冒名顶替弘农王,死死咬住他谋逆之举,这样就没有人敢去投奔他了!”

“你立即让人下诏书。”朝廷尽在他掌控,下诏书轻而易举,只要小天子签个字、摁个大印就行了。

“不但如此,主公还可以派三公九卿在颍川快报上实名,写自己见过弘农王的尸身。”

一提到《颍川快报》,董卓火气就上来了:“那玩意把我骂得那么惨,我刚下令长安不得有任何报纸的踪迹,你怎么提它?”

“明公,如今颍川快报发行天下十三州,影响力不可谓不巨。”李儒循循道来:“不如暂且将私怨一方,对付袁绍为先啊。”

他继续道:“袁绍手里有废天子刘辩,对我们威胁甚巨,一旦其身份被天下人承认,我们朝廷的政令就无人理睬。相比起来,豫州牧荀澜不过一道士尔,就算骂您,您也不会少块肉啊。”

董卓:“你说的也有道理,当务之急是袁绍那厮。”想到袁绍的一家都还在长安,其门人众多,影响力甚大:“都是袁绍害我到此,他的家人不得不妨。”

李儒默契地做了一个砍头的姿势。

董卓屠杀了袁绍全家。此时,长安中和荀澜结为联盟的王允也行动了起来,劝说董卓答应吕布任职江夏郡太守:

“有了吕布,豫州牧荀澜如虎添翼。明公答应其升迁入江夏郡,不但可以调离吕布,还能趁机派人去挑拨两人关系。吕布性子急、思量少,让其关系破裂不难。”

董卓怒道:“吕布背叛我,我当派人去杀了他,怎么可能还给他官职!”其实他也是嘴上说说,在座的人心知肚明,不管派什么人去杀吕布,估计都是有去无回。

王允的理由很充分:只是一个郡守,不任命人,也会有人取而代之。如今各地不少人自立为郡太守,还有袁绍这个无视朝廷,经常派自己人上任的威胁。不如利用这个职位,再度策反吕布。借这一职位表达已经不介意吕布的背叛了,趁机一叙父子之情。

吕布重利,感情修复后,日后让他将豫州刺史的人头奉上、许以豫州牧之位,不愁豫州不平。

听完之后,董卓大笑:“好计!一切依照你的想法去办。”

第107章

除去汝南袁氏一门后, 董卓犹不放手,让亲信们将整个长安城给翻了个底朝天,所有和袁绍通信的人一个都不放过, 直接残忍地在宫门前用大锅煮了, 警戒公卿士族不得妄动。

袁绍听闻家人尽数被屠杀的噩耗, 几度晕厥,发誓要杀了董卓报国仇家恨。

但北海郡的兵力不足, 他觊觎兵多粮足的冀州已久, 便让人以刘辩的名义请韩馥过来北海郡商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