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柳贺跑路,王锡爵也跑路,朝中局面一时之间有些反常。
张居正说要增补阁臣,然而遍属朝中官员,资格最老的当属潘晟,但张居正若要推潘晟入阁,张四维与申时行恐怕不会愿意,潘晟隆庆时便是礼部尚书,资历远深于
张四维与申时行。
张四维是万历三年升礼部尚书后入阁办事的,而申时行则是以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的阁,入阁之后才进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可除了潘晟外,便是姚弘谟这个礼部左侍郎,其余人如余有丁、吕旻等,竞争力还不如王锡爵和柳贺,何况这二人也非张居正心目中的阁臣人选。
但不增补阁臣,便意味着张居正暂时没有归政的意思。
柳贺已离京中,此事和他关联不大,便是张居正与他来信时也只问实务,不提内阁事,柳贺便替本地士子瞧瞧文章,或去镇江街头走一走。
镇江府的书肆多开在清风桥及县学旁,午后柳贺便在书肆逗留片刻,寻一两册好书,待一卷读完,他便在纸上写下读后感,灵感迸发时,再写上一两篇文章寄给《育言报》。
柳贺离京前,张元忭曾因此事嘱咐过他几回。
……
某一日,纪娘子提议柳贺回下河村一趟,妙妙也很想去,纪娘子告诉过她,说下河村里有鸡有鸭,滚团就曾被大鹅叼着跑。
妙妙回镇江后便一直惦记着回村里,在城里她没什么事可做,待不久便已经腻了。
柳贺拗不过自家闺女,一行人便踏上了回村的路途。
细想之下,他有许多年未回下河村了,老宅是何模样柳贺印象已经模糊,自入丁氏族学读书以后,柳贺留在家中的时日并不长。
镇江府回下河村仍是那条旧道,马车颠簸了一路,早些出发的话,山道仿佛被雾气笼罩住一般,蝉鸟的叫声响个不停。
这条路承载了他几年的读书生涯,从前只要掀开车帘,柳贺便能知道自己距离府城还有多远。
妙妙探出脑袋,一脸好奇地往外看。
对她来说,回村这一路的景象都是新奇的。
过了西麓乡,又走了一段才到下河村,今夏雨水不少,通济河的水位比往年高出许多。
纪娘子告诉柳贺,下河村如今已更名为三元村,正是为了凸显柳贺在科试中创造的佳绩。
柳贺:“……还是下河村更好听些。”
下河村人口不多,就算在西麓乡中,也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村,可自打出了柳贺这个名满天下的柳三元,下河村在丹徒县中的地位便超然起来,县中不少士子文人也常来下河村中行走,只为蹭一蹭三元郎的文气。
村口处有一座解元牌坊,是柳贺中应天乡试解元时所设,经过风吹雨打,解元牌坊已变得有些陈旧,柳贺的状元牌坊虽不在此处,族老们却将柳贺中状元的事迹补充在周围。
马车停在村口,柳贺刚刚下车,就见族老们领着一群族人来迎了,其中有许多柳贺的熟人,也有数张陌生面孔。
柳贺还在读书时,村里人喊他“贺哥儿”喊得亲热,待柳贺中了举当了老爷,又去京城当了更大的官,村里人面对他时便十分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