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得罪的?是我太过托大,原来到底小瞧了天下勇烈之士。你本事了得,我输得心服口服,阵前厮杀,技不如人,也只得认了……嘿嘿……如果早些知道能说服你归降,我当日又何必去自取其辱?何况若不是安将军施射搭救,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也未免太过不值了……”
……
吴国方面,诸路魏朝军旅对升州上元、宣州宣城等名城要地已经展开合围之势,攻打地方军州更是势如破竹。只是尚还有吴国宿将周本所部兵马,以及北上救援的越国军旅这两路抵抗力量仍旧试图挽回颓势;
楚国这边更是捷报频传,倪可福水战大败王环,马希范煽动湘西几州背叛楚国之主马希声……乃至据守澧州安乡的廖爽被昔日同袍谭全播说服,与其子廖匡齐归降投诚的军情也已传到汴京这边,李天衢闻讯后当然甚是欣喜,他也知道廖爽先前做为虔州卢光稠的得力干将,而后在楚国担任永州刺史期间,也曾有过连拔桂管十八城这等战绩,当然也绝非等闲之辈。
而廖爽之子廖匡齐更是应当提拔重用的英杰才干,他本来有能力速杀向来以勇武为傲的高从嗣,就算可能不及王彦章、夏鲁奇那类的当世虎将,可在五代时节最起码也应是有准一流、一流水平的斗将;他的兄长廖匡图则是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楚国设置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际他名列第八,但实则为众学士之首。所以他廖氏这一家子不但有文能写诗作赋的名士,亦有武能陷阵杀敌的悍将。
而那廖匡齐虽然勇猛过人……可是按史载轨迹,马希范继任楚国国主之后,反而对治理溪州的彭家征收苛捐杂税,当时继承父亲彭瑊刺史之位的彭彦晞,遂对他那堂妹夫的不满彻底爆发,统领土家族数万兵马背反马希范,开始袭掠附近的辰州、澧州等地。
廖匡齐奉命征讨,结果却在攀梯攻打处于悬崖峭壁上的山寨之时,在半空中因居高临下的土家军箭如雨下,空有一身本事,可到底也是血肉之躯,遂落得个中矢身亡的下场……李天衢心说以后要处理意图推翻他二哥篡位的马希范,与由土家族推举的领袖彭家之间的关系,我也已大概想出个眉目。似廖匡齐这类的猛将,以后再与契丹用兵时应该也会大有可为,也不应该按他原本的命途轨迹那般,死于楚国与土家族爆发的战争当中……
李天衢又思量了片刻,忽的又喃声念道:
“如今尚还在尽力支撑楚国局面的,就只剩下那统领数万兵马镇守朗州武陵的许德勋了吧……”
第1121章 敌我双方,都曾效力于五代精锐牙军
楚国右丞相许德勋,也是早年追随马殷打天下的元勋宿臣,现在于楚军内部,也相当于顶梁柱一般的存在……按说即便形势险恶,他也仍会为楚国效死竭力才是。
可是李天衢却清楚的记得,按史载许德勋大败吴国水师,俘虏敌军主将,而迫使徐温不得已又转而与楚国议和之后,他放还擒俘的吴军将领时,却意味深长的说过一段话:
“楚国虽小,旧臣宿将犹在,愿吴朝勿以措怀。必俟众驹争皂栈,然后可图也。”
做为楚国臣子,却告知吴国军将现在你们不便与我国为敌,等到马殷膝下诸子自相残杀时,你吴国再图谋攻打楚国吧……这又何止是居心叵测?如此言论,简直可以说是要里通卖国了。
然而后来许德勋一直仍为楚国效力,直至七十多岁时寿终正寝,而后取代杨吴政权的南唐,果然趁着楚国“众驹争槽”的内乱,灭了由马殷打下的江山社稷。到了那个时候,许德勋的坟头草都已长得老高了……所以他虽然告知外敌什么时候更适合攻打楚国,但也的确未曾有过发动实质性谋反叛乱的举动。
李天衢也不由推敲许德勋提前预测到楚国以后将会爆发“众驹争槽”内乱,却告知吴国的居心何在,思前想后一番,便得出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