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顾全武打退了魏军的第一轮攻势,可是他到底还是无法毁坏城外正在组装安置的大批攻城器械。那一座座犹如高耸望楼的投石炮具,虽然安装起来要费些周章,可是一旦能得以应用,防守一方的压力便将陡然激增。
所以白昼明着不成,顾全武包扎好了伤口,养回气力之后,立刻又调集死士,准备择选最何时的时机趁夜进行奇袭。
可问题是,西晋时节有刘琨枕戈待旦,而城外攻方的主将刘词,则是做为“披甲枕戈”这个说法的出处,就算是闲暇时,便时常以戈为枕,披甲而坐着入睡……以他史载中的战绩经历而言,通常也不会让意图夜袭的敌人得逞。
便如同正史中后汉时节,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奉旨讨伐据秦地起兵造反的李守贞,刘词于郭威帐下听命屯兵河中,遭遇李守贞派遣敢死士,夜袭其营,致使一时间将士恐惧,不知如何应对。刘词却神气自若,传令军中有言“此小盗耳,不足惊也“……遂免胄横戈叱短兵以击之,反军大败而退,而后李守贞丧胆气沮,不敢再有趁夜劫营的打算……刘词既然擅于防备奇袭,顾全武意图趁敌不备,趁夜奇袭的计划,到底也不过是妄添伤亡罢了。
而正当刘词、顾全武攻守双方,一来一回正进行拉锯战的这段时期。奉魏帝李天衢旨意,由歙州进军的安仁义、柴再用、王景仁、米志诚则统领麾下军旅,已经顺利攻克睦州,进而向北又拿下杭州南隅的新城县……换而言之,即便顾全武、杜建徽这两员吴越国宿将拼命死守,可是魏军三路并进,兵锋所向,也已对准了吴越国都所在的杭州钱塘……
第1177章 终不可守,即将杀至国都城下
安仁义、柴再用这两个按原本轨迹会为吴国效力的将领,如今则是魏朝各掌一处藩镇的节度使;而王景仁、米志诚二人在不得已叛逃投魏之前都是吴国宿将,所以当初便没少与彼此一直以来都有领土争端的吴越国交锋厮杀。
刘词与顾全武、符彦卿与杜建徽于乌程、金昌二地僵持对抗,吴越国又远不及魏朝兵多将广,要把守各处要隘,也着实难以面面俱到。
如顾全武、杜建徽这两员吴越开国元勋,已是守方屈指可数的帅才将才,然而魏朝方面,安仁义、柴再用、王景仁、米志诚这几员将领有一个算一个,也俱是久经杀阵,在五代史书中留下名号的人物……便占了这个现成的便宜,一路势如破竹,竟已推进至距离吴越国都杭州钱塘,也不过百来里地的富春县(后世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地界。
而魏朝放着润州、常州、苏州……等姑苏地区的州府不打,李天衢下诏三路大军兵锋直指杭州,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战祸波及到其它地区,直接威胁吴越国都城,以就快迫使对方降从。
从各处失地败逃的吴越军将兵,不但立刻要奔至钱塘,报说魏朝军旅不久后便将杀至国都城下……敌军已经入侵至杭州境内的消息,也相继传至由顾全武镇守的湖州乌程,以及杜建徽坐镇的杭州金昌也使得死守那两处城郭的情况雪上加霜。
刘词、符彦卿各地统领一路兵马,并不打算将城郭围得水泄不通,也是有意要让守军得知外界的消息,使得军心士气遭受进一步的打击。
杜建徽也与顾全武的情况十分相似,这几日他焦头烂额,主持征召民壮、调遣部署守军、救治伤兵、调集粮秣、筹备药材、乃至拆除民居房舍用于滚木擂石、检视守城用具等诸般事宜。
攻城时的场面同样惨烈,但一架架云梯搭上了城墙,人如蚁聚,流矢交织,城头上方处处刀光剑影。而守城器具用作起来,滚木擂石将砸得扑城部众血肉模糊,也有些士兵浑身着火,或是被箭簇、刀枪贯穿便惨叫着从高处直坠下去……
只是守军也付出伤亡代价,杜建徽即便面前打退魏军的两轮猛攻,但他也同样无法阻止对方在城防架起大批攻城器械。眼见那一座座犹如高耸望楼的重型投石炮具,逐渐被搭建起来,炮梢一端以绳索栓住装置石弹、火弹的皮套,另一端也都朝着城郭这边对准过来,下方还有大队的魏军士卒来回穿梭……城头上观望的吴越军守兵压力越来越重,好似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