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你所说的,乡学五年之后,若能通过测试,就可以在县学继续就读?”
“我听那人的话,似乎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县学较之乡学的等级,要高出一筹……而后又有太学……慢着慢着,这里面好像有玄机。”
徐庶闻听,不禁愕然。
“玄机?这里面能有什么玄机?”
石韬沉吟半晌之后,突然鼓掌大笑,“我明白了……元直,你还记得当初武功侯和我们说过的科举之事吗?以太学为诱饵,以乡学和县学为基础……恩,应该就是如此。”
徐庶不傻,马上就明白了石韬言语中的意思。
“你是说,董大哥要搞科举吗?”
石韬站起来,走到门口,向外看了一眼之后,转回身坐下,轻声道:“那有那么容易,科举一起,世族将难以继续垄断朝纲。西域虽然没什么世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随武功侯前往西域的人,势必会成为新生世族。武功侯,这是在铺路。”
“铺路?”
“设立太学,应该是为了安抚麾下将士;按照你说的,进入太学需有人举荐,那么这个举荐人,就如同世族的存在一般。可实际上呢,武功侯却是悄然把举荐的作用淡化……毕竟现在进入太学,想要出人头地,还需要时间。与此同时,武功侯设立乡学县学,却等于把基础打好。一旦时机成熟,武功侯就可以行科举之事了。”
徐庶闭上眼睛,沉思半晌,把石韬的这番话消化掉。
许久之后,他突然笑了起来,“我好像明白了……也就是说,到时候董大哥开科取士的时候,即便是有人反对,也不需要担心无人可用,好似太师在世时的状况。”
“正是……治理天下,需士人相助。可一旦士人无法威胁到董大哥的时候,为了各自的利益,子嗣的前程,最终还是会加入其中。如此一来,开科取士,水到渠成。”
所谓科举,就是一个概念。
如果卢植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自然可以如石韬一般的进行大胆推测。
只可惜,到现在为止,这个科举的概念董俷只对石韬和徐庶说过,这也就让卢植等人,无从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