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的是,一贯稳重的荀罂表现的比平时的荀偃还要暴躁,他打断荀偃的话:“我为元帅,晋国遭遇两次入侵,这是百年之耻。这份耻辱落在我身上,实在是我荀罂的才能不足,德性不够。如今,百姓在秦国人剑下哭泣,我却不在其中。羞耻啊,这份羞耻只有用剑与血偿还,我荀罂今日还不死,只有尽快赴难了,怎敢迟迟行于路上?”
一个微弱的声音响起:“这那里是元帅的羞耻,实在是我这个国君的耻辱啊——当初,先元帅(韩厥)赞赏‘三军疲楚’的策略,特地提前退位,以便让智卿施展抱负,是寡人做事急切,违背了元帅的既定策略,以至于百姓遭难,这是寡人的德行不够,寡人知错了。”
说话的是悼公,他令人搀扶着,郑重向元帅道歉……
此时,国内的赵武正陷入苦战……
第一百二十四章 任他十路来,我只一路去
一位秦兵满脸阳光灿烂的微笑,走出一座晋国人的村寨,他的腰间栓了四个头颅,头颅上还在往下滴血,这位秦兵肩上背着大包小包,手里拿着一个火把,走出营寨,他冲身后吼了一声,稍停,三三两两的秦兵接连走出营寨,他们腰上无一例外的挂满了头颅,肩上无一例外背着大包裹。
这就是秦人。
《左传》、《春秋》上描写秦国士兵都说他们光着头(不戴头盔),腰上挂满了头颅,身上被鲜血染红,每到冲锋的时候,这些人便嗷嗷叫着扑向敌军,他们的凶残令列国军队胆寒。
但《左传》、《春秋》上也同时记载:屠杀妇孺小孩,是从秦军开始的。为此,战国的策士说“秦者,虎狼之国也”。
这一群秦军,腰上的头颅也多是一些妇女小孩的头颅。这是必然的,晋国青壮武士都随同国君出战了,国内留下的大部分是退役的老翁,以及妇女儿童。
走出晋人营寨里的秦军大约有一个两(七十五人),为首的秦国军官回身盘点了一下,察觉秦军都到齐了,他招呼一声,秦军立刻将手里的火把投向了身后的村寨。
这是魏人的村寨。春秋时代大多数建筑都是木质建筑,屋顶是茅草屋,几个火把扔上去,村寨里顿时冒起了滚滚的浓烟,稍停,火光冲天,秦人在火光中哈哈大笑。
笑声刚落,地面突然抖动不安,几名秦兵首先止住笑声,惊愕的东张西望,不久,所有的秦兵都发现了大地的震动,一名秦兵惊慌的问:“地龙翻身了?”
秦国军官还没来得及回答,远处烟尘四起,不等惊慌的秦军恢复镇定,一队队骑兵突出烟尘,紧接着,一杆军旗出现,旗号上写着一个简朴的字:赵。
秦军还在发愣,当时的情景不由得他们不发愣,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骑兵,突出烟尘的战马身上披着布制马衣,马衣上用各种色彩绘制着猛兽图案,战马头顶部位是闪闪亮亮的锡制铠甲,还有一根长长的独角,尖锐而刺目。
跳动的战马,加上浑身披着的彩色马衣,形象已经很怪异了,刚开始秦军没认出来那是战马,等到他们目光落到马身上,就更纳闷了,马身上坐着的不是人,下半部是个铁罐头,上半部则是个怪兽——马上的赵兵胸前是一块板甲,材质有青铜的、有铁的、有木的,头盔则像牛,像羊顶着俩大犄角,甚至顶着一个鹿角头盔,他们脸上无一例外的戴着奇形怪状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