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页

这事儿,要怪只能怪卫国国君、卫献公做事太不地道了——除了戚林父之外,卫国还有一位著名的贤人,那就是替卫献公的承诺做担保人的子鲜,如今子鲜流亡在赵氏领地,却无论坐卧,绝不面朝卫国方向,而且终生不食卫粟,以表示与卫国的决裂。

卫国如果为了本国的事情,求到这两个人面前,子鲜也许还好一点,他最多无视卫国的请求,但不会去害卫国,而戚林父这个人,只要能不让卫献公不快乐,他就很快乐。

……

稍后,晏婴与北宫陀一起动身,两人渡河黄河来到了许国。

这片地方说是许国,其实严格的算起来,它只能被称为“许县”了。自从前一任许国国君病世后,虽然许国的百姓又推举了一位新国君,但这位新国君一直没有获得晋国(赵武)的承认……当然,晋国也没有刻意的虐待他,只是坚决不肯让这位新国君搬入原先国君居住的宫城。

除此之外,这位国君倒是在自己家中,完全享受了国君的待遇,家臣的恭维一样不缺,出行时,国君的仪仗也样样不少。

只是经过这么多年渗透,这位许国国君已经没有什么政务需要处理了,许国的所有政务都由赵城学宫出来的官吏一手把持,这些新官吏做事的时候,没有向新国君请示汇报的觉悟。如今,他们对许君的礼貌,只剩下道路上相逢这位新国君时,还保持对待一位国君的应有礼仪,比如避到道路两旁,让这位新君的车驾先行。

但仅此而已。

这位新国君是百姓自发拥立的,拥立这位国君的百姓们自觉自愿的向新君纳税,但这些百姓不是许国的全部——许国还有几位公子被分封在中山国境内,不过,这些许国公子已经失去了回国继位的兴趣,他们在自己的独立领地里,过着俨然如国君的日子,除了在日常规格待遇上不是国君,其他的,在自己领地享受的权力,已如一位国君相同。

近十年过去了,这些公子已经习惯了中山国的生活,习惯了附属于赵氏的日子。此时,再让他们回国去继任国君的位置,虽然依旧是附属于赵氏之下,但身为一个国君,规矩多了,兼顾的事情多了,却未必有在自己的领地为所欲为,于是,这群许国公子都失去了回国继任的兴趣……

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在自己头上又多一位国君,那样,他们不免要再交纳一份征税。于是,大多数许国公子无视了新君的存在,他们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过自己的日子,只是少了一份需要向本国国君交纳的征税——这种日子比以前要轻松。

因为新任许国国君这种不尴不尬的身份,晏婴与北宫陀等人也没有在白天接见这位新君,等到夜晚,太阳落下去了,新任许国国君悄悄的来了。

晏婴与北宫陀倒是以觐见国君的礼节拜见了这位新君,双方落座之后,晏婴抬头端详着新君,很好奇的问:“君上,我听说你没有住进宫城,但在我记忆里,许国的先君服饰似乎还没有你华丽?”

许国新君态度恭敬:“先君去世后,赵武子倒是将先君遗留下的东西移交给我了,也因此我具备了继位的资格,但执政却不明确表态,以至于我迟迟不能入住宫城,两位上卿这是去新田‘听成’吧,恳请两位上卿在霸主面前说说,早晚给我一个答复,免得我这样不尴不尬。”

北宫陀回答的很快——卫国现在已经老实多了,他们实在不敢惹事……当然,只剩下一个城市的卫国也惹不起事来:“这件事我们卫国恐怕帮不上忙。我听说赵武子没有限制你的出入,如果你有时间,怎么不亲自去新田向赵武子请求?”

新君恭顺的回答:“此地管理的主官是师偃长子伯州平,他是赵氏家臣的心腹,我曾求见伯州平,把该请求的事情跟他说了,但伯州平回答:君位继承需要许国正卿的拥戴,以及许国列位公子的认可……现如今,我的几位兄弟远在中山国,我屡次送信前去,他们都置之不理,所以我想请求伯国出面,要求兄弟们作出答复。”

晏婴再度答非所问:“君上,我看你的生活不错嘛,许国的先君穿的也没有你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