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鲋不喜欢说话,武甲年轻气盛,立刻代父亲回答:“少主,刚刚传来的消息,说是我晋国普降大雪,雪深超过两尺,很有一些人受冻受饿,不过家主听说这个消息,反倒欣喜的说了一句:‘瑞雪兆丰年’!”
春秋时代,是地球小冰河时代之后罕见的暖期,但赵武来自现代,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防范着气候的巨大变迁,而他随身携带的香料植物,恰恰是古代应付暖期最有力的武器。
多年以来,晋国的百姓早已适应了冬天无雪的气候。刚开始,赵武推广羽绒、棉花以及毛绒织物,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这时代希腊人与罗马人身上只披着一块布条,短裤是他们正式的官服,华夏人要比他们稍有文化,但也只是从上到下一身的“深衣”,但深衣之下,大家都是光着腿的。
此前,赵武历时十年时间,才为棉纺织物寻找到了销路,而羽绒服与毛呢织物,只在他开发中山国的时候,偶尔派上了用场,大多数时候,它们仅仅是贵族炫耀财富的奢侈品……如今,气候的剧烈变迁,到让这些新产品成了“先见之明”,平民百姓逐渐有了羽绒乃“必需品”的觉悟。
天降大雪,别人发愁,赵武却欣喜万分,原因在于此。
这下子,我的领民挣上钱了。怎能不乐?
赵成也在傻笑:“这次天降大雪,想必父亲要利用军供采购的机会,采购大量的赵氏羽绒衣,以及毛纺、棉纺织物,天下出产这玩意的唯我赵氏……我赵氏领民今年不用担忧过年的花销了!?”
武鲋责难:“少主,这话不应该由你说出来。”
赵成伸了个懒腰:“我当然知道……哦,如果天继续这样冷下去,我赵氏因为早有准备,可以不惧南方的寒冷,但军士们……也应该包括楚国人,恐怕因此吃够了苦头。楚国贵人尚有皮裘御寒,士卒何辜,要在寒风中持戈守御。……似乎,这天气是进攻的好天气,我军来自北方,耐寒耐冻,又有御寒衣物……不知父亲是否打算一鼓而下郢都?”
武甲接过赵成擦完脸的毛巾,随口说:“宗主的心思似乎不在攻城上……前一阵子,师旷写的兵书经过校订,已经在赵城学宫发行了,书中有句话,我觉得其实是家主而不是师旷说的。书中说:‘为将者,需要知道天时地利。有时候,天时地利才是将领最厉害的武器,大自然的威力,远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为将者擅于利用自然威力削弱敌方,这才是名将风范。’
想起书中这句话来,我就想起家主提前预定十万套棉装,以及数万套羽绒服的事情。想当初,这个订单下达到赵城的时候,我赵氏百姓虽然欣喜,肚里不免揣测:宗主这是在假公济私……但如今看来,宗主多么具备先见之明啊!楚国人在这天气里冻得伸不出手来,我晋国将士却不畏寒冷,严密堵住对方国都的城门,打的楚人一点脾气都没有。”
赵成伸了个懒腰,一边向帐外走,一边回答:“我就不明白,明明楚国唾手可得,怎么父亲只是堵住了人家的城门,坚决不派一兵一卒踏入郢都城中——有史以来,还有在人家城门口砌上墙,堵塞出入的路径,然后要求每个进出自家大门的人接受别人的盘查?如此恶劣缺德的事情,父亲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下了,怎么不干脆攻陷郢都,活捉楚王?”
说着,赵成已经走到了屋门口,武鲋替他撩开了棉布门帘,躬身送赵成迈出大门,而后武甲跟在赵成身后,嘴不停的唠叨:“少主这个疑问……我听说晋国许多将领都向家主质询过了,但家主回答:我晋国人的每一滴血都很宝贵!如果要攻陷郢都,我晋国不免要流大量的血——即使我们为此流了血,难道收获会比楚王投降后更多?所以,干脆不要流血。”
赵成踏出了房门,迎面跑过一支赵氏的队伍,寒冬中,他们一边跑一边嘴里吐着白气,呼喊着口号。在队伍里,赵成看见了父亲赵武,他跟上赵武的身影,边跑边问:“父亲,你已经人到中年,况且你还是晋国的元帅,怎么每天早晨还要如此奔跑不息?”
赵武跑得气喘吁吁,他穿得很单薄,额头上冒着白汗,嘴里断断续续的回答:“你知道我之前遭遇的刺杀吗?……这是一个凶险的社会,‘拼命拼命,不拼没命’。只要你稍一疏忽,可能就会无声无息的淹没在人海当中。所以,不能不努力呀,不能不拼命呀,人生仿佛逆水行舟,稍一松懈,损失的岂止是生命。”
赵成低下头来,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