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便是李林甫勾结大食人,并贩卖铁器兵刃予胡虏。其二便是新任陇右副节度使高秀延在河湟会战时涉嫌私通吐蕃,坑害袍泽。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份奏折上呈的时机颇为取巧,恰恰都在杨相国上任后的三天内。
皇帝陛下看到奏折后自是怒不可遏,下令大理寺彻查此事。经过几日的调查,大理寺卿最后呈报的结果也颇为有趣。李老相国名下的汇源货栈确是有囤积铁器兵刃的行为,不过李相国对此并不知情,这一切都是下人们擅自作主。至于高将军涉嫌坑害袍泽的事情嘛,就有些复杂了。
大理寺卿急白了头发也没法替高大将军洗白,最后只得折中呈报说高将军确是贻误军机,导致铜武、振武、雄武三营的将士与吐蕃人爆发了一场恶战,以致损失惨重。
皇帝陛下看了大理寺卿的奏折冷笑了几声便下了批复。他老人家认可对右相李林甫的调查结果,两名货栈掌柜欺瞒主上,罪不容赦,下令将其二人枭首示众,以警后人。右相李林甫虽不知情,但因对下人管束不严酿成大祸,遂扣其薪俸半年以作惩戒。
至于高秀延嘛,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如何看不出大理寺卿明显的开脱之意?只是有心卖高仙芝一个人情,他老人家便眼就挣了只眼闭了只眼,没有继续查下去。虽是如此,但罚俸降职的处理亦是太轻,圣上最后权衡的结果是免去他金吾卫将军、陇右节度副使的职位,但一应散职爵位仍保留。
既然皇帝陛下亲自出面保了李、高二人,又会有哪个没眼力见的御史继续往刀口上撞?到此,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的叛国案就告一段落了。
李括对陛下的做法自很是不满,但在杨钊的劝说下,亦是没有做‘徒劳’的抗议。按照杨钊的话说,如今李林甫一脉倾倒之事无可避免,以后有的是机会整治他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授人口实。
倒是少年自己的婚事要放在心上,都快虚十九的人了,身边还没有个伺候的人。虽然聘礼已经下了,婚期已经定了,但媳妇一刻没娶过门,家里的老人就放不下来心不是?(注1)李卢氏出身名门世家,自是通情达理,晓得李括心中的苦痛。故而,在大仇未报之前也没有强求少年完婚。但如今婚期将近,一心急着抱孙子的李卢氏,却成了这场婚事操办的最上心的人。
婚宴时要宴请哪些亲戚有朋,要从哪家酒楼叫来成桌的酒席,要上几桌几菜,这些都需老人家亲自点头拍板,别人说了可不作数!
别看她老人家平日里生活很是节俭,在儿子的婚事上却是毫不含糊。杜家的小丫头是她看着长大的,虽然性子喜动了些,但胜在心地善良,这样的女子最是过日子的人。
至于沈丽娘嘛,虽然与她相处并不太久,但老夫人能感受到她的知书达理。虽说她曾沦落风尘,但现在不是赎了白身吗?况且她作的是儿子的侍妾,并不需要有多么高贵的身份。
她盼了十七八载,终是盼到了这一天。括儿这小子还真有能耐,一口气给她娶回两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
注1:唐朝时的虚岁很特别,一般是虚两岁。比如,如果在唐朝,大伙儿在娘胎里是就是一岁,过了满月就是两岁。
第六十五章 采薇(二)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