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去矣。”毛阶狠狠一勒马缰,拔转马头,然后挥鞭在马股上狠狠抽了一鞭,长声大喝道,“驾~~”
“咴律律~”
战马一声痛嘶,驮着毛阶疾奔而去,毛阶身后,数十骑亲兵如影随行,卷起漫天烟尘,迷乱了午后的残阳。顷刻间,军官的口令声、号子声响彻长空,五千汉军将士在军官的喝斥下,纷纷转身,逐渐汇聚成一道滚滚铁流,向着南方席卷而去。
毛阶策马奔行在军阵的最前方,五千大军于他身后紧紧追随,莫名的热情在毛阶胸膛里翻滚不休,放眼整个大汉帝国,有多少将领有机会率领五千大军在外作战?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男儿建功立业、名扬天下,当在此一战。
颖川的黄巾贼,终将成为他毛阶登上大汉帝国政治舞台的垫脚石。
“驾~~”
想到热情激昂处,毛阶仰天长啸一声,又是狠狠一鞭抽在马股上,直恨不得日落之前开进颖川,将黄巾逆贼杀个落花流水。
……
大汉帝国都城,洛阳。
伴随着袁术回京,八百流寇肆虐颖川的消息传来,满朝文武吵成一团,德阳殿几乎成了菜市场,一向荒废政事的灵帝破天荒连续两天参与廷议,却并未让这场争论平息下去,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汉末时期,朝中势力主要分为三个派系,宦官、外戚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反复交量、互有胜负,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董卓进京,群雄并起时始才终止。
灵帝继位之初,大将军窦武联合官僚士大夫阶层,意图铲除宦官,行事不慎反被宦官曹节发矫诏诛除,自此宦官系势力一家独大,外戚与官僚士大夫不得不仰其鼻息而求苛活。至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灵帝下诏册封何进为大将军,总镇全国军事,外戚势力始卷土重来,逐渐形成了与宦官势力分庭抗礼的局面。
至中平二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外戚与宦官之间的关系便急剧恶化,逐渐形成水火难以相容的两大阵营,于朝堂上下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殊死角逐。事实上,当时的宦官势力相当强大,并非像某些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只能跑到灵帝或者太后、皇后跟前去哭天抢地抹眼泪,当时的宦官,不但有灵帝的宠信,还把持着大汉朝最精锐的羽林军,西园八校尉的设立,更是把何进名义上的总镇兵马权也夺走了,各州郡也多有大员与朝中宦官沆瀣一气、互为声援,完全不像明末时期的宦官,受世人所轻视,再怎么踹达也始终只是皇城里的一只跳蚤。
这次争论的焦点是,是否需要调谴大军征讨肆虐颖川的八百流寇。
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系势力认为,绝不能姑息养奸,坐待颖川局势崩坏,应该立刻任用袁术为讨逆将军,领豫州刺史,协同左中郎将朱隽、右中郎将皇甫嵩两路大军,三路并进,协力清剿八百流寇。
而宦官系势力则认为这纯属小题大做,八百流寇只不过是一伙四处流窜的马贼,根本就不会危害到大汉帝国的国运,只需要晓喻地方官员严加清剿便是,犯不着兴师动众。而且,宦官系提出的理由更为冠冕堂皇,因为自黄巾之乱以来,大汉帝国穷兵黩武,国库空虚,民生疲弊,再承受不起一次大的军事征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