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臻将这几句话记挂在心里,又召莫正中来见,莫正中求大明出兵,詹臻说道:“非天朝不愿出兵解安南百姓于水火倒悬之中,只是安南百姓为阮敬所惑,天朝若是进兵,恐阮敬煽动百姓抗拒,那时天朝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刀兵一动,受苦的仍是百姓。我大明天子感念上苍有好生之德,所以不肯妄动。”
莫正中道:“安南百姓苦阮贼已久,渴望天朝义师,如望甘霖。只要天朝大兵一动,百姓势必相迎于道,哪里会抗拒?”
这顶高帽倒也不小,可惜对詹臻没用,他一笑而已,其实他和俞大猷担心的是安南地形复杂,军队一旦开入,万一军事进展不顺大明就会被拖入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那莫正中是老油条了,几句交谈之后自也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想自己再这么寄居在钦州也不是办法,唯有在大明的帮助下夺回莫家在安南的统治权才是正路,除此之外他就什么也顾不得了,竟说道:“此外下官尚有一计,可分阮氏之兵。”
詹臻问是什么计策,莫正中道:“当日我莫氏顺应天命,取代黎氏,但黎氏仍有一支南窜至清华一带,依占城而立,若特使以一信招之,彼必可为南方之援,夹击阮氏,使阮贼首尾不能相顾!”
原来当年莫家篡夺了安南以后,黎氏的一支向南撤退到安南的南部,莫登庸屡次攻伐却无法彻底消灭他们,这部人马便自为一国。黎氏是安南旧主,虽然退缩到边僻之地,对安南的内政、民心却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詹臻一听大奇:“黎氏与你阮氏,不是世仇么?”
莫正中老着脸皮说道:“为了大义,私仇可以不计!”
詹臻笑道:“你不怕他们回来之后和你们争安南都统使之职么?”
莫正中道:“为了大义,我莫家愿与他们黎家一笑泯恩仇。”
这句话说得正气凛然,其实却是另外一种暗示:若是事成,我莫家愿意与黎家共治安南。
其实莫正中心中另有一套打算,认为黎氏失国已久,只要先扳倒了阮敬,那时就算让黎家回来了,往后再加以排挤,莫家仍然能独霸安南。
詹臻却想:“若是数家平分安南,这却是好事。”心中有了主张,在与俞大猷商议过后,一面派使者从海路出发,命张琏联系黎家,一面又派使者厉责阮敬不臣!
东南半岛的东南部,除了黎家、占城以外,近年又多了两派华人势力,一个是飞龙寨张琏,另一个是迁徙到此的故卫所军指挥使张希孟,两家都与黎家有干连,所以詹臻要联系黎家,只要派人走海路前往飞龙就是。
张琏、张希孟虽然都不归俞大猷管,但他们毕竟都是李彦直一系的人,俞大猷在官场上在集团内的地位又都比他们高,所以一纸传达过去马上答应配合。占城百年来被安南侵夺了许多土地,也想趁机夺回,而且他们对大明素来温顺,因此也无异议。黎家正想重夺安南的统治权,所以也表示将全力支持。如此一来,安南便面临被南北夹击的困局。
阮敬对大明本来就敬畏交加,在钦州被俞大猷打败后又多害怕了两分,被詹臻的使者骂了一顿竟然不敢还口。在南边,二张与占城、黎氏得到詹臻的知会都都蠢蠢欲动起来,阮敬心想俞大猷在北部大军压境,南面又有四家呼应夹击,心中恐慌,忧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