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间啊。”
“向民间?”戚继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啊,有什么问题?”李彦直道。
“但是……这只怕有损朝廷的尊严……”
李彦直笑了:“向民间借钱怎么会有损朝廷尊严,连借条都不打就直接征地敛财,那才是有损朝廷尊严。当然,借过不还,那也会损害朝廷的威信,但要是有借有还,那朝廷的威信非但不减,反而提高了。”
他是个办事的人,话既出口就执行。可朝中竟然还有敢摸老虎屁股的人!没错,就是言官!
李彦直要向民间借钱的消息一经传出,御史言官一听马上大肆抨击,认为李彦直是在胡作非为!
“乱我祖制,坏我朝纲,种种举措,实为乱国之大恶!”御史们的联名弹劾,叫皇帝朱载垕心中隐隐生出了最后的希望。
从保守派大臣,到朱家诸王,到首辅徐阶,已经一个接一个倒在了李彦直的脚下,如今还敢向李彦直叫板的,就只剩下言官这一支力量了。
在内阁中,高拱和李彦直揽去了兵部之权,但徐阶依然以最后一点影响力罩住了都察院,六部诸科给事中。而作为都察院的头头,杨博也是寥寥几个不怕李彦直的人。
由于和李彦直主张相近,这次对李彦直的弹劾风潮杨博并没有参加,不过他也没有因此而阻止手下的那些骂将,在杨博看来,维护言官仗义执言的制度,比起某个事件的成败还要更加重要。当然,就算杨博真的出面维护李彦直,也未必能管得了那些御史、给事中的口。
这次,处于风口浪尖的李彦直却没向上次那样召开廷议,故意就不理那些言官御史,任他们吵去,直接就让市舶司总署签发“借条”——正名叫“市舶司债押”者也。市舶司总署只是一个部属衙门,不是户部那样的中央衙门,级别较低,总署签发令状借钱,这种事情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至少不需要以户部的名义借钱那样,需经过内阁动议、皇帝朱批以及言官的封驳。
言官们喊得嗓子都哑了,痛斥李彦直违背祖制。也有一些人暗中冷笑,认为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李彦直多半不敢再用命令压迫,传统的官僚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府向民间借钱,所谓的借字从来都是好听,哪一次不是以借用为名,行抢劫之实呢。“那样一来,看他能借到多少钱!”都等着看李彦直的笑话。
可是他们全错了。
李彦直三个字,在民间可是有极高的信誉——甚至是超过朝廷的信誉。这次虽然是标榜了以市舶司总署衙门来借钱,但商人们谁不知道背后伸手的是李彦直?他们既认准了李彦直这座神,就连带着认紧了市舶司总署这座庙!因此纷纷解囊购买这有利息的“市舶司债押”,一个月内,市舶司总署竟然就在上海筹集到了三百万两银子!
在西山隐所,连严嵩这样的超级老狐狸听到这个消息也惊诧得差点把眼珠子掉出来:“三百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