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页

陆海巨宦[校对版] 阿菩 1751 字 2023-03-15

“均田令”一刀切的减税主张,不但动摇了日本贵族层级统治的根基,而且也大大损害了大僧侣们的利益,石山本愿寺屡次向界镇派出使者,希望李彦直能够给寺庙保留一点田地,但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拒绝!在第五次遭到拒绝后,本愿寺显如终于忍无可忍,发出了对抗界镇的声音,本愿寺显如甚至亲率僧兵进入京都会师。自此,“反明勤王”四巨头形成了。

京都的公卿,有一小部分倒向李彦直的已跟天皇走了,大部分却还留在京都,期待着诸侯进京勤王,匡扶“正统”。

但他们预料不到的是,四路大军的抵达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一场灾难!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四路大军加起来人数达到十几万,十几万人要吃要喝,可他们本身带来的军粮却不大够。

总的来说,本愿寺显如由于靠近石山,庙产丰厚,军粮储蓄最充足,武田信玄次之,上杉谦信又次之,今川义元这一路最乏粮,部队到达近畿时早已一穷二白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在近畿地区进行就地补给。

第一个抵达的是织田信长,冲进京都的时候,别的不干,先把附近所有米商的店铺都给控制了,跟着罗列了一个罪名将他们处死,独吞了所有粮米。今川义元进入之后,一边和公卿们口头打好关系,同时却指使手下对这些人进行敲诈,不榨出最后一颗粮食誓不罢休!

京都公卿们叫苦连天,忽然都想起李彦直的好处来——蒋逸凡奉李彦直命令到达京都时并未侵犯他们,相反还给他们送礼物呢,哪里像这些本国诸侯一般野蛮啊?

今川义元抵达京都的三天之后,坊间米粮都已被搜刮一空,跟着他又把搜刮范围扩大到附近的城町。

饥兵寻粮,破坏力是很大的,士兵每寻到一斗粮食,至少会毁掉两斗,而米粮到达军储官手里最多却只剩下半斗,今川义元、织田信长等犹如一个吸血鬼一样把播磨、丹波、山城三国的粮食都搜光了,他们只筹集了不到二十天的军粮,但却多造成了数以万计的饥民,许多人听说界镇那边能领到粮食,便都朝界镇涌去。

然而,投靠敌人是不被允许的!百姓被抢光了没活路,但凡是投敌者,却一律要处死!

谁知道今川义元和织田信长借着爱国之名杀了多少人呢?总之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到达的时候,这里已是尸积于道,血染琵琶湖了。

丹波、播磨、山城三国的百姓,只有很少的人家——估计只有几千人藏匿起来,用私储的一点口粮活命,其他大部分的人,或者就在当地饿死了,或者在投奔界镇时被杀,或者饿死于前往界镇的路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最后终于到达了界镇,在哪里领到了十天的口粮和武器,成为“拥王军”的新血,被安排在界镇的外围。而丹波、播磨、山城遂成无人之国。

界镇无天险,可是在李彦直占据之后,他就已在这个商业市镇外围着手布置了十六个据点,十六个据点呈扇形分布,将界镇的三个方向(剩下一个方向是面海)保护了起来,形成了三重防线。

这些据点都是空的,每个都可以容纳一到两万人,大粮船在界镇靠岸,来自南洋地区的廉价粮食源源不绝地运上岸来,又从界镇运出,输送往各个据点,只要守住了据点,里面的拥王军就能够得到十天的粮食。粮食只能在内部进行消化,一旦发现有外流的情况,哪怕只有一斗,界镇马上就会切断粮食供应,一粒米也不会再运过来了。每个据点的人也只能向前冲,不能向后退,因为向后退就会被视作“为敌前驱”,背后的据点会将他们当做敌人来射杀的!

每隔十天,界镇都会运来足够供应一万人填饱肚子的口粮。十六个据点里有多少拥王军呢?李彦直自己也盘点不清,但按照吴平的估计,任何一个据点里的男女老幼加在一起,数量都会超过一万五千人,人多粮少,却该如何分配?

这一点李彦直没有理会,只要人群聚集起来,里头自然而然会形成社会组织,会有强有力的人对内进行统治,李彦直只让吴平严密地监视住十六个据点里五十几个势力头目的情况,其它的事情,如据点内粮食如何分配,人员如何训练,据点打算如何防守,他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