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鹏接到李儒的汇报也不敢怠慢,慌忙召集亲信商议对策,董卓军会议上,众人很快分成两派,以李儒、李傕和郭汜为首的西凉派坚决反对赈灾,理由是各地官府平时对董卓听宣不听调,不把董卓这个名义上的辅政太师放在眼里,现在遭灾了才想起向董卓要赈灾粮来,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还有董卓军手里粮食还要留着以防不测,全部送出去要是又打仗怎么办?
陈宫、荀家叔侄和赵云等新皈依康鹏的文武意见截然相反,坚决要求康鹏赈济各地,理由很简单,居庙堂之者,必以为民造福为己念,不能坐视黎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吕布居然也要求康鹏赈灾,说是要继续发扬义父的人道主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张辽、高顺和徐晃等人态度中立,不偏不倚,也不发表意见,只是唯康鹏之命是从。
皮球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康鹏这里,康鹏也明白这事为难,赈灾吧,自己的军粮就没指望了,来年招募更多流民屯田的计划也将落空。可不赈也不行,难道要自己眼睁睁看着其他地方的百姓饿死?
在众人目光注视之下,康鹏沉思良久,终于咬着牙艰难的说出一个字,“赈!”
陈宫、赵云和荀家叔侄松了一口气,齐声高赞康鹏的高功亮德,仁慈博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李儒却如丧毗考,哭丧着脸连声道:“岳父三思,岳父你三思啊!”
康鹏其实比李儒还心疼,本来他打算过了今年冬天,就出兵征讨关外的,统一北方再图南方,一统天下之后再学曹丕的,现在只能推后一年了,好在十八路诸侯都捏在手里,不用担心有厉害的竞争对手。康鹏柔声对李儒道:“显佳,我知道你的好意,也明白你对我的忠诚,可你想想,我们手里有粮,难道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吗?”
李儒话里已经带上哭音,给康鹏下跪道:“岳父,不行啊,我们的粮食也不多,拿出去了,如果再有战争,我们拿什么给士兵吃饭?”说完,李儒连连磕头,直至额头出血。
康鹏心中不忍,将李儒扶起,“显佳,我既恩惠天下百姓,还有什么人会来恩将仇报?不要说了,去调集关中粮食,赈济关外。”
第二十八章 青州黄巾起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话生动的描写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几乎是一条定律,每逢改朝换代、皇朝灭亡之时,中华大地必然天灾人祸不断,兵戈连连,最终受苦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皇帝权贵、地主军阀,而是最底层的人民百姓。
汉建安元年入秋之时,刚经历了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战乱的老百姓还没能喘口气,可怕的旱灾和蝗灾又接踵而来,青州、兖州和冀州等地农田颗粒无收,加之北方这几年动乱不断,劳动力严重短缺,无力抢灾救灾,官府士族又横征暴敛、赋役繁重,民间的最后一丝元气也被抽走,饥荒的阴影已经笼罩在百姓头上。
北方灾情源源不断报到洛阳,地方官员平时不买董卓的账,朝廷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到了危险的时候,他们又把皮球踢给董卓,伸手要救济要粮食。董卓给,那么救济了百姓功劳是地方官员的,还可以从中捞一大笔;董卓不给,那么地方官员就可以对百姓说,不是我们不救济你们,而是朝廷不救济,董太师不救济你们,你们要恨就去恨董卓吧。
康鹏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可又不能不给,第一是当然为了争取民心,为将来夺取天下做准备,第二是朝再大臣及康鹏手下的压力,最主要一点,不良学生是一个现代人,虽然品德上不怎么值得称道,可毕竟是受过现代教育,内心里不忍看到民间出现饥荒。于是康鹏不顾李儒的坚决反对,决定将自己的天下大计推迟一年,命令李儒从自己直接控制的关中调粮赈济灾民。
李儒明白岳父这样做无异于损己利人,迂腐之及,可李儒向来对岳父忠心耿耿,明知是乱命,也只得不折不扣的执行,立即安排从雍州及并州调拨粮食到洛阳,准备转赈各地,而洛阳收集到的赈灾粮食已经装车出发,经汜水关运到灾区。
但时间已经晚了,粮食从洛阳出发的第二天,李儒就接到青州急报——青州又发生黄巾起义了!起义军达数十万之众,并且有蔓延扩大之势,和上次的黄巾起义不同,这次黄巾起义没有统一的领导,而是由大小不同的头目各自带领,攻城掠地,一路饥民纷纷归附,青州已经沦陷大半。还有一处不同的是,这次的黄巾起义军打出了清君侧、诛董卓的旗号,搬出曾经在洛阳城中广为传播的董卓滥杀无辜、淫乱宫廷的罪名,矛头直指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