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同时,又带来诸多疑虑,最近一段时间,张颌、辛毗面临的抉择,基本都是按这个套路来的。遇到事情就质疑,辛毗已经快要形成这种条件反射了。
张颌的眉头也皱紧了,付出了这么多牺牲,好容易盼来了消息,如果因为疑神疑鬼错过了,岂不太可惜了?自己日后又有何面目,去见为此而牺牲的兄弟们?
上次的死士中,有几个受了轻伤,在野外躲了一阵子,趁夜逃回来的幸存者,带回来了那支敢死队的部分情报。
突围之路,一共不过五十里的路程,却是一条荆棘之路。每走一里,都要丢下至少三名兄弟,到这几个伤兵掉队的时候,路程才走了三分之二,减员却已经达到了一半,可谓步步溅血!
最终突围而出,到达邺城的人会有多少,三成,两成,一成,甚至更少?张颌想不出,也不敢想,他只知道,这些热血汉子付出的牺牲,绝不应该被浪费!
可是,想分辨出手中密信的真假,同样难比登天,他只觉脑子里仿佛多出了两个力士,分别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撕扯着他,让他左右为难,纠结的都快要疯了。
“将军,将军,有人认出那个信使了!”相对无言间,城头突然跑下一人,一边快跑,一边高喊。
“他是何人?”张颌二人异口同声的问道。
“他是清渊城的廷掾崔平,是博陵名门崔氏的旁系子弟!”
“清渊?崔氏?”这又是个让人纠结的答案。
在河北的纷争中,博陵崔氏是站在袁绍一方的,可问题是,博陵县地处中山国,目前正处于公孙瓒的控制之下。阖家性命都控于人手,此人的可信度自然值得商榷。
而清渊的位置也很尴尬,那里处于阳平郡的最北端,与清河、安平接壤,算是前沿。王羽大举西进,很难说清渊到底落在哪一方的手上。
这崔平,既有可能是逃到后方后,被袁绍抓了壮丁,安排了这个倒霉差事;也有可能是被王羽俘虏了,然后以家族为质,派来送信,最后还被王羽来了个杀人灭口。
真相到底如何,张颌也无从判断,不是他智商不够,而是他的情报不足!
踌躇半日,最终还是不得要领,张颌只能再次召集众将合议,这一次,他把鄢县的县令等官员也一并召集起来,想着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如果王羽在这里,他肯定会语重心长的告诉张颌,做这种决断,参与决策的人绝对是越少越好,而不是反之。实际上,如果张颌没这么多智计,不是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判断王羽的图谋,而是纯粹依靠直觉,王羽这些手段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