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刺杀的,只是前三排的矛戈手,后列的士兵会顺着前排留下的空隙继续前进,再次遇敌后,也举矛前刺,同时将位置让给后续者。
这样的战法,使得羽林军的攻击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就像是浪潮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而复始,始终在向前推进。
在这种极富压迫性的战法的攻击下,本来就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兖州军更是晕头转向。
想抵抗,散乱的阵型注定了他们只能各自为战,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阵列而战的羽林军?
壮士断腕,舍弃正接战的部队,拉开距离,以求重整旗鼓,也同样难以实现。羽林军的战法压迫性太强,一波接一波的,连绵不断,死死的黏住了兖州军,根本就没有拉开距离的空隙。
实际上,若不是兖州军的队列太密集,让处在前锋位置的士兵无法转身,只能硬着头皮迎战,他们恐怕要溃逃了。
拉开的空间,会瞬间被溃兵填满,进而成为冲阵的先锋。驱败兵反卷敌阵,这就是兵法中,珠帘倒卷这个战法的精髓。
除了战术上的因素之外,地势也限制了兖州军调整的余地。
刘岱选择的这个位置,向北防御,是很安全的,倒过来,就不那么给力了。在一个河湾之地,挤了三万大军的结果就是:没有纵深。
羽林军自东而来,南面是被奇袭部队占领的茌山,北面和西面被大河环绕,只有大河与茌平之间的狭长地带可以通行。
战略上没有纵深,就会四面受敌,很容易被敌人牵制。在战术上没有纵深,有再多的兵力,也施展不开。
兖州军好像成了一大块糯米,被挤在河湾这个瓦罐之中,被羽林军这个捣杵持续不断的锤打着,随时会变成一块粘糕,这就是现状。
“挺住,弟兄们,给我顶住!”
“坚持住,咱们人多,拼人头也拼死他们了!”
“后面是大河!咱们没有退路了,背水一战,只有把敌人打回去,才有活路!”
兖州众将意识流的指挥仍然在继续着,不搞意识流也不行,局势已经一团糟了。前锋在羽林军持续的压迫之下,开始溃散,循着阵列间的缝隙,溃兵卷入了后阵当中,加剧了后阵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