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实证明,光是有先知的本领,对细节的了解不足,就会变成很致命的缺陷。
曹操和臧霸的关系,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曹操的老爹携全家避祸,去的正是琅琊国!而陶谦与曹操的敌对关系,却是在二袁分别拉帮结伙之后,就形成的。而琅琊国却是徐州辖下,曹嵩好歹是当过太尉的人,这点关联岂有看不出之理?
陶谦为人虽厚道,可对曹操的战事一直不顺利,他怎么会一点抓人质的念头都没有?之所以没行动,只是因为有人保着曹嵩罢了。
因此,袁绍开始联络臧霸的时候,臧霸只是暂且答允,还是保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势。当曹操遣戏志才入琅琊后,他才真正变得蠢蠢欲动,并切实的采取了行动。
曹操的权势当然不如袁绍,臧霸行动的时机,也与王羽抽空了青州的兵力相对应。可即便如此,曹操因私人交情,对臧霸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王羽搞不清楚曹操和臧霸到底什么时候结下的友谊,但曹操从游学天下,到就任济南相,走过的地方着实不少,与臧霸有接触也并不奇怪。
济南国与泰山郡,其实就是近邻。
有了这层关系,戏志才在泰山贼内部发挥的作用,可就不寻常了。
他不是只能提提建议,让人参考的客卿;也不是遇事只能苦谏,受不受采纳,全凭别人心情的幕僚;而是可以替臧霸做主,决定泰山贼攻略方向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对手是臧霸还是戏志才,青州方面的压力绝对是不一样的。
对付臧霸,王羽的防御方向主要是北海。这里的社会构成相对简单,只有屯田的民众和青州的官吏,臧霸可以放手大抢,无所顾忌。
泰山贼前期的军事部署,也确实是冲着北海去的。
可戏志才到了琅琊后,泰山贼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行动也变得果决起来。得到王羽挥师北上的消息后,戏志才果断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了泰山。
没错,就是泰山。
这是个颇为出人意料的选择。青州新政并没有覆盖泰山郡,当地的穷苦百姓可以自由移居到青州屯田,王羽对豪强则是秋毫无犯。用后世的名词来形容,青州和泰山就是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