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脸郑重的回答:“英才济济,和衷一堂,诩为主公贺!”
王羽哈哈大笑,另一边的黄忠终于拿不住架子了,吹吹胡子,翻了个白眼:上梁不正下梁歪,搞半天,根子在这儿呢!
第556章 兖州攻略
王羽当然不是真的光看热闹,实际上,接下来的战略,他早就和贾诩商量得差不多了。
看似复杂的局面,其实可以简单化来考虑,这几次大规模的军议,主要还是想通过军议,检验一众少年英杰的成色。
通过连场军议,对帐下群英在军略方面的实力,有了比较全面的判断。
魏延主张展开速攻,不等周边诸侯做出反应,就把吕布消灭掉。这样,就可以避免其他诸侯的干涉了。
诸葛亮认为稳扎稳打才是王道,以压倒性的势力让吕布认清楚现实,向王羽低头。
两人一个更看重眼前,剑走偏锋;一个更看重大势,步步为营。孰优孰劣不好说,反正相当有特色,个性分明。
鲁肃也是个文中人,他的思路和诸葛亮差不多,算是不谋而合;支持魏延的潘璋则是自己没什么主意,纯粹瞎起哄;赵云、马忠偶尔插一句,都能切中要害,却没有整体思路;徐庶看起来倒是有了些想法,只是一开会他就忙着劝架,有意见也没空表达。
至于庞统,这老实孩子的性格虽然已经在改善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起来,这只雏凤想要鲲鱼化鹏,直上云霄,还需要点时间。
众人说的都有道理,但和王羽所想却有些差距。
首先是诸葛亮的主张。诸葛亮思路清晰,面面俱到,他的计划中,几乎不存在破绽,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只要各环节都不出问题,就能收获最终的胜利。
所以王羽才用中央计算机来比拟他,若只论思维的缜密性,别说魏延,就算贾诩和田丰也稍逊他一筹。
他的问题也同样来源于此,他的计划越严密,容错率就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别说敌人,就算自己人,也有可能搞出点计划外的问题出来。而在诸葛亮的筹划中,是没有这些意外存在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少年诸葛亮身上有,在历史上同样存在。就拿最出名的街亭之战来说,诸葛亮就没准备后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