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止汝南郡的百姓,天下各地支持义师的平民,其实大多对‘推翻晋国’未必有多么热忱,但‘均天下不匀’的口号,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他们。
凭什么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凭什么贫者无糊口之粮,而富者却能坐享家财万贯、夜夜笙箫?
出于对这世道不公的愤恨,汝南郡的百姓再次倒向了长沙义师,就如同他们曾经倒向陈勖的江夏义师那样。
虽然上回江夏渠帅陈勖出于各种原因,使汝南郡的百姓失望,他退出的‘新令’,随着虎贲中郎将邹赞收复汝南郡而遭到废除,但这次,项宣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
他一方面用‘摊分田地’吸引汝南郡的平民支持义师,这使得长沙义师得到了稳定而充足的兵源;另一方面推崇前汝南郡守杨翰,借这位杨郡守的名声与地位拉拢汝南郡的读书人与各县官员,将原有的县衙体系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维持了汝南郡的基本稳定。
为了取得那位杨郡守的协助与支持,项宣亦做出了承诺,承诺他将不会介入郡县的运作,授予了杨郡守与各地方县衙最大的尊重与权力——唯独军事除外。
在军事、卫戎这块上,项宣依旧牢牢捏在手中,比如各县县尉,全部由他长沙义师的将领担任。
县令负责民生与制定各项县策,县丞协助县令并负责执行县令制定的县策,而其余军事,全部交由县尉负责,这模式是否有点眼熟?
没错,这就是此前颍川郡的运作模式:县衙管理县政,县尉被从中剥离出来,归权于都尉,是故赵虞当初可以凭都尉的权力,直接掌控郡内八成的军队,间接掌控其余二成的军队。
而项宣也同样采取了这个策略,将郡政、县政通通丢给以前郡守杨翰为首的官员,他只管军队这一块,这既节省了项宣的精力,也给他与杨郡守等官员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当然,项宣所做的还不止这些,他还效仿颍川郡在各县组织了‘民恳团’,以提供粮食为诱,雇佣各县平民耕种,以及砍伐林木。
耕种可以理解,为何要砍伐林木呢?
因为项宣准备大量打造弩具,为此他将整个汝南郡的工匠其中起来,叫他们为义师打造弩具。
考虑到懂得打造弩具的工匠未必有那么多,项宣便授予那些工匠‘官职’,尊其为‘匠师’,以便让那些工匠能心甘情愿地将手艺交给其他人。
在这个年代,工匠的地位普遍不高,唯独也就在颍川郡情况好点,项宣如此后待汝南的匠人,汝南郡的匠人自然也愿意为其所用——毕竟他们本身就对义师心存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