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梅特涅说道:“陛下,昨天俄国驻维也纳公使找过我,他们有意增兵巴尔干半岛,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多的战争物资。

初步判断,英法的参战促成了沙皇政府这一决定。看样子他们是想要通过增兵,向外界表明决心。”

弗朗茨想了想说:“提供战略物资的事情好办,只要俄国人肯给钱,就卖给他们好了。

元帅阁下,我想知道英法奥斯曼一方,能够投入到巴尔干半岛的兵力有多少,俄国人增兵过后能不能占到上风?”

拉德斯基元帅盘算了一下后,回答道:“陛下,从后勤上考虑,现在英法奥斯曼一方能够投入的总兵力,不会超过80万。

不过随着俄军战线的不断向前推进,他们能够投入的兵力就会越多,要是在沿海地区决战,他们就算是投入上百万军队都有可能。

不过这是理想数字,要保障这么多军队作战,所需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一个大问题。

奥斯曼帝国最多能够解决其中的两三层,剩下的都需要从英法本土运过来。

考虑到战争成本问题,英法很可能会选择武装廉价的奥斯曼炮灰和俄国人打。俄国人增兵过后,能否在战场上占到上风,就要看英法军队所占的比重了。

从战略上来说,我不看好俄国人能够实现目标。由于丧失了黑海海权,俄军的补给主要依耐于多瑙河运输。

可是随着战线的向前推移,需要进行陆路运输的路程也在不断增加。

在保加利亚决战俄国人最多可以投入50万军队,如果到了伊斯坦布尔地区,俄国人最多就只能投入40万军队。

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糟糕,毕竟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经营了几百年时间,俄军占领这些地区过后,短时间内也很难清除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奥斯曼人肯定会组织游击队,专门破坏俄军的补给线,增加俄国人的后勤运输难度。

如果不能够速战速决,时间拖的越长,俄国人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就越低。”

弗朗茨微微一笑,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无法赢得战争的俄国人,才是奥地利的好盟友。

甚至在英法的压力下,俄奥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在,奥地利才可以安心的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