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非常清楚,他这个决定会令很多军方将领不满,毕竟扩军是大家最好的升官机会。
但是没办法,这场战争进行的非常激烈,普军每个月都要付出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的人员伤亡。
极限动员看似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普波联邦人力有限,极限动员只是在消耗后期的动员能力。
本来就是在诱敌深入,搞一大堆军队出来,放在家里不动,沙皇政府怎么可能放松警惕?
不放松警惕,让伊万诺夫那家伙继续指挥,双方一直拼消耗,最先撑不住的还是普波联邦。
况且,新编部队短期内无法形成战斗力,想要主动发起决战都做不到。除了增加消耗外,对战局的帮助并不大。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元帅阁下,我承认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国际势力。
我们和伦敦政府的谈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外交上他们已经出手了,北欧联邦的威胁不复存在。
假如我们动员三百万军队,沙皇政府想要继续保持兵力优势,势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动员。
那么他们要动员多少部队,究竟是五百万、还是六百万?
军队是吞金兽,我们有英法的财力支持,再坚持一年也不成问题,沙皇政府能够坚持多久?
我不认为奥地利会无限度的支持俄国人,他们投入的资本已经够多了,必然要考虑收回成本的问题。
外交部已经向维也纳政府释放了善意,我们做出了重大让步,不在谋求俄国人抵押给他们的领土,并且支持他们获得君士坦丁堡。
当然,这些可能打动不了他们,不过稳住奥地利还是够了。只要维也纳政府动摇了,沙皇政府就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继续保持兵力优势。
敌人没有了优势兵力,我相信元帅阁下有得是办法击败他们。这比等着敌人犯错,风险要小得多。”
看似平淡的背后,实则是权力的博弈。按照政府的意图扩军,靠财政托死俄国人,那么主导这次战争的主角就由军方变成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