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博德曼上校放下了最后的侥幸,脸色变得狠戾起来,仿佛在进行激烈的心里斗争。
“命令炮兵,调整炮口瞄准对面的河堤,换上实心弹全力进攻!”
为了运河安全,从战斗开始到现在,法奥两国都在用开花弹,偶尔使用实心弹那也是冲着对面要塞去的。
一旁的参谋长提醒道:“上校,击垮了对面的河堤会堵塞运河的,到时候……”
博德曼上校摆了摆手打断道:“错了,我们只是在攻击敌人的要塞,河堤受损那是法国人见大势已去,逃跑前故意炸毁的。”
这个理由非常的牵强,不过博德曼上校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反正有比没有的好。总部下定不了决心,就由他替总部下决心好了。
政治上的问题,不是他这个上校该考虑的,单纯从军事上来看,博德曼上校这个命令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续问题,就要考验奥地利政府的外交能力,以及政府的脸皮有多厚了。
挣扎了一会儿功夫后,参谋长还是选择了妥协。同样的命令,由不同的人下达带,来的政治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不是一句空话,在奥地利同样也适用。况且,皇帝还没有下达过禁止破坏运河的命令,要求保护苏伊士运河的是奥地利政府。
战区司令部属于战时特殊机构,战争时期前线的军政大权那是一把抓,作为司令官的费斯拉夫上将,自然要全面考虑问题,对政府的要求不能不考虑。
可是博德曼上校这样的军队中层就不一样了,他们只是效忠于皇帝,根本就不需要对政府负责。
就算是政府再怎么不爽,也无法越过皇帝直接插手军队。
只要仗打赢了,政府有意见也只能憋着,在奥地利没有人能够无缘无故的针对战场上功臣。
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还是战场上吃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