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二当家“丈三尺”被一名叫王安乐的士兵刺死时,朱慈烺当场表示要重奖。
这时,佟定方一脸喜色的奔入帐中:“殿下,没耳朵被我们抓到了。”
众将都是惊喜。
朱慈烺站起来:“是谁抓到的?人在哪?”
没抓到没耳朵,这场战役只能算九十分,如果抓到没耳朵,就能打九十九分了。
“魏闯奉命在北面堵截,在一群逃难的百姓中发现了没耳朵!”佟定方回答。
“咋么,他认识没耳朵?”这个问题佟定方没有办法回答,等魏闯进账拜见,太子问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揭晓。
魏闯倒不是认识没耳朵,而是觉得在一群逃难的百姓中,有一个壮汉隐隐不太对劲,不但满脸油光,不像是一个受苦的百姓,而且大热天还戴着一个帽子,将两边耳朵捂得严严实实。将其捉住,夺下帽子一看,两边耳朵都被割去了——这是早年间,没耳朵在边军中触犯军法被处分后的结果,因为他没耳朵,所以外号就是“没耳朵”。
听完魏闯的解释,众人都是笑。
对魏闯的机警和细心,众人都是佩服。
只有杨轩苦着脸,他堵截流贼立了功,但魏闯抓获没耳朵的功劳一点都不小,他想要依靠此战令魏闯认输,已经是不可能了。
第362章 一大难题
仗打完了,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投降的流贼和家眷要如何处置?
这是令大明朝头疼不已的一个问题,也是流贼屡剿不灭的根节所在,不处理好这个问题,今天投降的这七百流贼难保不会再叛。
在京师时,除了研究各地督抚对流贼的处置方法,找寻其中的利弊,朱慈烺还不止一次和吴甡、张家玉、参谋司的几个参谋、还有军中的将领们秘密讨论过对流贼的处置办法。
而大家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以刘肇基、贺珍等武将为主,认为所有流贼都应该就地处死,斩草除根,免得他们再起。理由很充分:流贼都是降而复叛,反复无常之辈,一旦纵放,必然后患无穷。张献忠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