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声音清楚,目光坚定。
听完他的话,帐中又静寂。众将再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刚才的怀疑,变成了惊异——一个小小的医官,竟然通晓谋略,于军阵说的头头是道,究竟是什么来头?
张家玉不问了,不过他发亮的眼睛和微微涨红的脸色,却是表明了他的态度,显然,他对李信的回答非常满意,而对李信提出的建议,也是非常支持的,不过张家玉并没有冒然表明态度,而是把目光看向了主帅吴三桂。
不止张家玉,所有人都看向了吴三桂。
吴三桂皱着眉头,脸色沉沉,显然,他还在斟酌,李信分析有理,令人眼睛一亮,大军却有攻下海州的可能,但作为统帅,吴三桂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不能为可能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必须权衡利弊,以做出最有利的决定——关宁军是他的根本,除非是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否则绝不同意继续在海州城下耗费兵马。
见吴三桂犹豫,李信有点焦急,他抱拳,声音诚恳地说道:“总镇,海州虽然不是大城,但却是辽南的重镇,攻下海州,擒拿奸贼尚可喜,将会是辽东战事兴起以来,我大明在辽东的最大的胜利,总镇你必将会因此功绩,上达于天子,下闻于百姓,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一旦错失,机会将不再来,所以,万万不可犹豫啊。”
说完,深辑到地。
“李医官说的不错,城破就在眼前,绝不可半途而废,卑职以为,明日可再攻,我精武营愿为先登!”
静寂之中,忽然有一将站了起来,声音激昂。
却是张名振。
张家玉也站起,以示对李信的支持。
帐中将官为李信鼓动,相互一看,眼中多有支持之意——当武将的,谁不想立功,何况精武营为先登,他们就更没有反对的道理了。
吴三桂却依然冷静,想一想,他抬目望向自己的首席智囊方光琛。
方光堔捻着胡须,虽然有点不情愿,但终究是微微点头。
和将官们的“热血”不同,方光堔现在最大的情绪就是惭愧和嫉妒,身为吴三桂的首先智囊,李信所说的一切,他为什么没有提前提出呢?现在面对吴三桂的目光,不免脸上无光。
但方光堔是一个识大体、异常理智的人,虽然心中有惭愧和嫉妒,但他却绝不会因此抹杀和反对李信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