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页

他和隆武帝两年前在京师有一面之缘,当时他就知道,“太子殿下”非是一般人物,大明中兴必在太子殿下,这两年多的一切,都验证了他当初的判断,但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在继位不久,隆武朝第一次科举,就会推出改制。

陛下的远见卓识,远在他的想象之外。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在徽州会馆组织了一次聚会,召集志同道合之人,支持陛下的科举新政。

因为家世师承的原因,三人虽然都不是进士,但却都已经名声在外,他们三人跳出来支持科举新制,令很多人吃惊,也令很多人恨的咬牙。

三人卷起的风波很大,以至于很多反对者冲到会馆,要和他们三人论战。

三人不退却,轮番上阵,一一和对方辩驳。

因为影响力巨大,每日里观看者甚多。

张家玉派人将论战的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连夜排版印刷,在南京城内散发,每日一篇,一篇卖三文钱,日日不断。

渐渐人称,《三文日报》。

……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的支持,虽然没有能改变大多数读书人对科举新制的不满和反对,但却有相当的意义。

这意味着很大一大批的年轻读书人,已经意识到了八股之短和八股之害,对科举新制抱持欢迎。

——明末不同于清末,明末虽然不是华夏王朝最开放的时期,但却是1600到1900,这三百年间最开放的时期,不但有大量的西洋科学著作在大明出版,更有徐光启这样的中外通才,可以在朝堂为官,出版大量先进书籍,甚至入天主教,崇祯帝为天主教提写匾额,士子学人在保守之外,也还都存有一丝面对新鲜事物的开明……

一切的一切,都是华夏王朝在即将落后世界前的最后一丝荣光。

这一世,朱慈烺穿越而来,要将这最后的荣光,变成新世界的曙光,他时间紧迫,不容任何人拖延,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财税政策或可以拖延一两年,但科学的萌芽,实务的推进,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压制。

明成祖靖难之役,杀尽南京百官,诛灭方孝孺十族,这样的恶名,明成祖都不怕,他隆武帝还怕背负更多的恶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