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页

距离当日的雨中决战已经过去了十天时间,汗庭所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已经平静下来,依萨娜的身份还是很管用的,由她出面去招抚鞑靼各部落的人马,效果十分之显著,短短十天间,前来投降依附的鞑靼大小部落便多达二十多个,人数上万,倒是省了明军逐个清剿的功夫。

徐晋也十分慷慨,将斩获的百万头牛羊拨了一半给依萨娜,让她负责分给前来投靠的鞑靼牧民,并允许他们在指定的牧场放牧,恢复生产,不过,前提是要向明军交纳税收,每日上交一定量的乳制品。

另外,徐晋还把部份牛羊分发给那些被解救的汉奴,给予他们鞑靼牧民同等的待遇,每日上交乳一定的制品抵税,以供应大军所需。

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很明显,徐晋这是要食于敌了,而且这也是他同化鞑靼人的第一步,正好借助依萨娜的身份,计划推行起来的阻力可大幅减少。

目前解救出来的汉奴有近五六万人,比投靠过来的鞑靼牧民还要多,二者混居放牧,久而久之,想不互相影响都很难,到时再推行传统的儒学教育,给鞑靼牧民逐步灌输汉人的三观,数代之人之后,相信鞑靼人也得变成汉人了。

依萨娜虽然不够聪明,但也不是笨蛋,自然也觉得徐晋向鞑靼子民收税不妥,但是人家肯把斩获的牛羊拿出来分给牧民,收点乳制品供给大军食用似乎也不过份,更何况俺答还活着,没有彻底消灭俺答之前,还得依靠明军,所以依萨娜对徐晋向鞑靼子民收税的事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于是乎,徐晋便打着门图和依萨娜的旗号,在鞑靼的地盘上堂而皇之地推行起殖民制度了,当然,一开始的手法还是十分隐蔽,估计等依萨娜回过神来,恐怕一切都已经迟了。

第1163章 俺答行踪

俺答自己不住进舒适的宫殿中,也不允许军队进驻城里,目的是要以艰苦朴素的作风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而徐晋正好相反,他从来都是个不会亏待自己的人,所以他把自己的元帅府设在了城中,部份军队也调入了城中驻防。

作为一名现代人,徐晋很清楚地知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才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人类想要跑得更远,于是便有了汽车高铁;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飞翔蓝天,于是有了飞机飞船;人类想要像鱼儿一样徜徉大海,于是有轮船潜艇。

所以说,追求享受并没有错,只有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这个社会才会进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因陈守旧,抱残守缺就是大错特错,热武器都出来了,还抱着那些破弓烂箭不放,简直是愚昧透顶。

譬如清朝,靠着弓马侥幸从大明手中夺了江山,便对火器不屑一顾,愚蠢地没有继承大明发达的火器制造技术,继续以弓马刀剑耀武扬威,殊不知明朝之所以灭亡,绝大部份是自身内部的原因,满人只是机缘巧合地捡了个大便宜而已,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进国门时,满清皇朝完全傻眼了,根本没有丝毫招架之力。

后世最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大清名将僧格林沁率三万军队(其中八千是蒙古骑兵)与八千英法联军对战,结果被人家的火枪打得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才死伤十几人而已,差距之大,令人乍舌。

所以说热武器的出现,代表着冷冰器时代的终结,燧发枪和手雷都被徐晋搞出来了,俺答的鞑靼骑兵即使再强大,败亡已经是注定的了,覆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当然,攻陷一个国家容易,但要彻底征服一个国家却很难,武器再强大也强大不过人心,大明要完全将鞑靼纳入版图,那便要得人心,这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