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来说,更大的困扰还在等待着他。
第二日,推官徐让忧心忡忡的拜访,见面的那一刻,就行色恐慌的对苏轼道;“大人,不好了,粮价,粮价……”
“涨起来了?”
“不是,是有价无市!”
涨价还不算是最坏的结果,往往最可怕的事就是,有价格,却看不到货物。
给多少钱都买不到,和天价是一个道理。
苏轼皱眉道:“米商不卖米了吗?”
“大人,不是米商。而是在乡间的粮食,种粮啊!颍州境内不少地方已经有百姓因为无法借贷到种粮,担心延误春耕,春耕要是被延误了,这一年至少荒废了大半年。心急如焚的百姓都三五成群的去衙门告状了。”徐让紧张不已,他似乎感觉到有种压不住的情绪正在积蓄力量,等到爆发的那一刻,他将首当其冲被肆虐到死无全尸。
只要百姓没有种粮,那么颍州就危险了。
苏轼无奈,只好匆匆让高俅叫来李逵。
李逵抱着一大堆的纸张和卷轴,匆匆赶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问苏轼:“师祖,您的意思怎么办?”
“借粮,由本官出面向颍州的大户借粮。只要能度过这个难关,等到江宁的粮食一到,我们就有了腾挪的办法了。”苏轼斩钉截铁道。
李逵追问:“万一大户不借,说没有呢?”
“这个……”苏轼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顿时傻眼了。
第155章 权宜之计
“徐大人啊!你只当可怜可怜我成吗?我连自己的衙门都不敢回去,县里头也没有余粮给百姓当种粮,这颍州城的大户都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主,他们要是不想放粮,耽误了春耕,你我都交代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