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价格,大户们开始动心了起来。
州衙,苏轼一脸愁容的询问李逵:“人杰,这些天市面上如何?”
“粮价还是涨了起来。快要突破八百文了。交易所的粮价已经突破一千四百文一石,这样下去,颍州很快就会成为大宋粮价最高的城市。”李逵耷拉着脑袋,不敢看苏轼。他带来的不是什么好消息。
苏轼好不容易提起的精神,再一次垮了下去,哀嚎道:“这可如何是好?”
因为苏轼还有一个坏消息,扬州的学生晁补之已经将蔡京的谋划告诉了苏轼。虽然蔡卞承诺完成了,但很多其他知州都开始观望起来。
不熟悉的直接推脱苏轼,就说没粮食。
关系近的,稍微给一点粮食,算是打发了苏轼的交情。
颍州官府想要控制粮价的想法,在苏轼眼中已经快破产了。
李逵深知此时苏轼的压力很大,但还是硬着头皮对苏轼说:“师祖,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没错!”苏轼随即又哀叹道:“除非威胁大户,甚至直接打压,要不然百姓的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
“师祖,您没有想过,我们增加交易所粮票的种类,从四月,五月两种规格,加上六月的如何?”
李逵问。
苏轼愕然:“六月?新粮不是六月就下来了吗?这可买不起价。以往颍州的粮价就两三个月会涨的很离谱。但六月之后,粮价低廉到让百姓欲哭无泪。这时候的粮票,还能卖得掉吗?”
“我们可以卖便宜点啊!”李逵这几日一直在琢磨个事,既然颍州大户能够左右粮价,这是他们手中握着大量的现粮的原因。但是期粮呢?
他们如何左右。
李逵沉吟道:“师祖,我是这样想的。颍州的粮价一直控制在大户手中,谁也没有想到交易所会如此火爆。这已经有了改变颍州粮价的格局和可能。六月粮价低廉,我们可以从手中的额钱抬高粮价,与大户博弈。先和百姓签订收购价格,等到筹备足够多的粮食之后,然后发行粮票,上市交易。”
“大户打压粮价如何?”苏轼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