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页

不过,战争的阴云已经压在了大宋皇宫的上空。谁也不知道,倾盆大雨会什么时候降落下来。

说实在的,赵煦已经有点后悔,当初为何不让辽国敲诈一下,或许大宋就不会面临西夏和辽国同时作战的困境了。

要不是章惇给他说:辽国中京叛乱刚平,不会举兵南下的鬼话。他也不会真的以为大宋和辽国最多在边境冲突一下就完事的可能。

可李逵的奏折一下子将大宋皇帝的筋给绷紧了。辽国的皮室军进入析津府,辽国皇帝可能亲征。这个坏消息,差点将赵煦给击垮。辽国皇帝亲征,倒是容易。反正辽国的皇帝连自己的皇宫都不怎么住,整年整年的带着他的皮室军到处耀武扬威,遇到部落叛乱,直接顺手就灭了。这已经和御驾亲征没什么两样了。

但是大宋的皇帝就不一样了,就难赵煦来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开封府。

出门追远的距离是每年冬天和春天的祭天,他需要出一趟城门。除此之外,他就窝在大宋皇宫里,几乎连宫门都很少出去。

这样的经历,让赵煦对御驾亲征这个字眼非常的恐惧。

他甚至想要放弃对西夏的收复,但被章惇否决了。

平夏之战已经开始,西军士气高昂,如果这时候退兵,不仅是功亏一篑,甚至还会面临西夏的反扑。

这个结果,章惇想都不敢想。如果这时候抽调西军,很肯能的结果只能是整个西北都被西夏攻占。而宋军又不可能攻入辽国。这样一比,得失非常明显。

所以,最后君臣只能指望李逵带着北线的七个军,不到十万人马,抗拒辽国。

可以说,这时候李逵是大宋的最后屏障,他要什么,皇帝和都事堂都会给什么。别说治罪一个陈仪,就是更过分的要求,也会有人满足他。

比如说,李逵不是喜欢米芾的字吗?

干脆,都事堂里章惇大手一挥,将米芾送去河东路前线,给李逵当参军去。

甚至没有人考虑,米芾的仕途经历,是否适合当参军。如今的米芾,正好在京城附近的蔡河做拨运使。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官,在此之前,米芾在嵩山做中岳庙监。说难听点,就是个看守山神庙的庙祝。

“司录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