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万石,还是能挖出来的。
江西的人口和资源固然让李洛高兴,而黄华留下的东西,同样让这个男人高兴。
粮食没有,被吃光了。金银也没多少,都用来招兵买马了。可是黄铜,却多达上百万斤!
要知道,江西可是产铜重地,早在商朝就开始产铜了,瑞昌铜矿后世发现的商朝铜矿遗址,甚至使用了木滑车机械设备用来采铜。
铜,正是唐国目前最缺的金属啊。
海东后世虽然有铜,但发现的也不多,而且是深矿,鬼知道在哪里。崔秀宁好不容易找到一座小铜矿,采了不到三十万斤,就告罄了。
江浙也有铜矿,尤其是池州路的铜陵县,自古盛产黄铜。可因为开发太早,又大量开采,旧矿已尽。后世的大铜矿,还是后来新发现的。
现在要去铜陵县采铜,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新矿,缓不济急。
黄华留下的这批铜,都是现成的,本来是用来铸造吴国铜钱的,都不用再炼,可算解决了唐国对铜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三万多名各色工匠,被黄华从环鄱阳湖技术带抓到洪都城,利用洪都城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很多军器作坊。
为何黄华义军着甲率这么高?装备也精良?就是因为俘虏了三万多名工匠。
要知道,就算海东和江浙,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能工巧匠啊。南方良匠,近半都在环鄱阳湖,那里根本就是元廷设在南方的匠造区,元廷还专门设立机构管理这个匠区,派兵看守。
黄华起兵后,在陈让的建议下打败了鄱阳湖匠造区的守军,以解救的名义将三万多工匠全部抓到洪都城,集中看管,让他们制造东西,号为匠营。
陈让递交的册簿,就有匠营的资料。李洛看到,其中光铁匠就有数千人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甲匠,瓷工,弓匠,纸匠,船匠,药师,玉匠,火药匠,木匠,铜匠,漆匠,皮匠等等数十种,种类非常繁多。大到造船建屋,小到造锁造笔,应有尽有。
而且,都是在元廷工部登记录名的良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