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签一提,其他大臣也纷纷建议,是该给太子请老师了。
崔秀宁知道,迟早有大臣有提出来的。
太子乃国本,教育当然是大事。按照规矩,太子早就应该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老师了。
像唐国这样,立了太子,却不任命东宫师父的,古来鲜见。
大臣们奏请给太子请老师,固然是出于公心,可也有私心。
要知道,太子詹事,太子洗马,太子舍人,都是又清贵又有前途的美缺啊。更别说三师了。
这些官职,只要兼任一个,那就不同了。
所以,满朝文武早就巴巴的等着太子正式进学,等着正式设立东宫衙门。
但是,崔秀宁和李洛都不愿意这么干。
说句不好听的,除了她和李洛,谁还能更适合当太子的真正老师?
尤其是那些儒臣,不但喜欢将太子教导成儒家眼中的所谓仁君,还喜欢夹带私货。
历史上儒臣教导的太子,几个有开疆拓土的进取心?几个有华夏本位的意识?倒是多数成了保守迂腐之君,便于文臣摆弄。
孩子们的真正老师,只能是她和李洛。当然,经史子集和骑射武技这些,还是要由文臣武将来教导,可最核心的知识和道理,必须要有两人亲自教。
后世的学问,只要不是不符合古代价值观念的,譬如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物理,自然地理,环保,医疗等知识,都要教给他们。
但是,不能涉及到后世的现代思想和普世价值,以及无神论哲学。
他们身处古代,教给他们太超前的思想,绝对会害了他们,甚至会害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