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六年起,定宫女编制四千,宦官编制四千,共八千人。永为定制,后世之君不能扩编。内政府十六司衙门,八千人足够了。”
明朝宫女九千人,宦官数万。清朝宫女最多的乾隆朝,宫女也不过三千多,太监也不过四千人。
李洛定下的八千宫人编制,也就比清朝多些,却远不如明朝。
“宫女十四岁到十五岁选拔,这个年纪能干些活,又还能接受学习培养。低小于十四岁大于十五岁,就没有资格参加选拔,每年招募四百人。等到服役满十年,就可以赐婚嫁人。”
每年四百人,服役满十年赐婚嫁人,这真是很人性化了。
“至于宦官,十二岁净身入宫,每年只招募一百人。服役四十年可出宫退休荣养,皇家负责身后之事。”
崔秀宁道:“我觉得宦官太可怜了。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皇宫不管他们,他们就是最悲催的人。”
李洛想了想,“每年招募一百小宦官,唐民身份的,最多二十人。其他八十人,都从殖民地招募。唐民身份的宦官少,作为骨干来培养,担任管事。殖民地出身的宦官多,就负担杂役。”
崔秀宁有些担心,“那到时,宫中四千宦官,大多数都是殖民地的人,会不会作乱?”
“放心吧。”李洛摇头,“十二岁就入宫,又是不同的民族来源,怎么抱团?就算要作乱,也逃不出大安府的眼线。再说,宫中有教育,衣食无忧,老了还能退休,丧葬之事都包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作乱?”
李洛定下的这个制度,一点也不复杂,却能很好的解决宫女和宦官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尽量减少了汉人宦官的数量,不得不说是一项德政。
并不复杂的制度,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想不到?
不是没有那个智慧,而是没有那个意识。那些皇帝,根本不把宫人当人看,怎么可能替他们着想?
第二天,李洛召见卫王赵显。
“臣赵显,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显一见到李洛,就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神色有些激动。
“起来吧,地上凉。”唐主微笑着指指蒲团,“坐下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