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页

1为什么说晋商是“奉旨卖国”?因为晋商在边关和建奴进行贸易,本来就是在崇祯和宣大总督的默许之下,甚至于可以说这是明末朝廷外交上的一项国策,由此也可以见到崇祯的某些自我标榜是多么可笑。

其实是因为早在“隆庆议和”时,明朝就确立了和蒙古合法的互市贸易,借此稳定边防。崇祯五年皇太极西征察哈尔后,皇太极就利用他控制了察哈尔的优势,用蒙古人的旗号同明朝边吏进行贸易。

宣府巡抚沈棨在崇祯五年和皇太极盟誓,崇祯皇帝也留下御批批评沈棨“明明以国号下与逆奴并列并誓,又给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饰,损威辱国,专擅欺君”,但骂完以后,为了让清军退兵,还是默认了互市贸易。

崇祯十一年建奴再度入寇,卢象升提出以奇兵偷袭清军,但崇祯使用了杨嗣昌的策略,决定讲和,并继续用互市贸易给予建奴好处,妄图以此让建奴退兵。

“据报既系东奴,则开市何名?如插部旧夷能与奴携贰,或杀奴自效,准照旧例市赏。”

其实这时“插部”也就是林丹汗早被皇太极打败了,崇祯难道不知道?他不过照顾面子,自欺自人说自己不是同建奴贸易,而是同林丹汗在进行贸易,掩盖乞和的事实。

张家口的晋商通过这种“合法贸易”成为了建奴的皇商,堪称“奉旨卖国”。现在骂“奉旨卖国”的晋商的人很多,但我看敢于骂一骂“下旨卖国”的崇祯的人,还是太少。

说实在的,崇祯还真不比金朝江南国主完颜构强到哪里去,不骂他是戈尔巴乔夫·由检,已经是最大的克制。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三)

驻在石碑凹寨北面的官军营寨中,正散发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李仙风在中军大帐里来来回回走了十几圈,反复向探马确认着消息,他几乎是喜不自禁地问道:“你敢保证流贼真的已经将洛阳城城墙拆毁了吗!”

明军的夜不收一脸纳闷,回答说:“回禀抚台,不光是洛阳四面城墙已被流贼拆毁、炸毁,连他们设在北面的几处山寨,大半也都撤守了。”

“真是太好了!天不亡我,是天不欲亡我啊!”

河南巡抚李仙风喜极而泣,闯贼将洛阳城墙拆毁,说明他们是真的不打算继续坚守城垣了。自己大出血送给闯贼的那批火药、火器,看来到底是有了回报!

坐在大帐中另一侧的开封副将陈永福扯了两下嘴角,他似乎想说些什么话,但还是没有说出口。李仙风向流贼“买城”的事情,陈永福并不是不清楚,他自诩也是一员忠勇的健将,很少参与到河南官场的倾轧斗争中,对李仙风和高名衡的斗法心里其实颇为厌恶。

李仙风转向陈永福,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接下来就请陈将军尽快出兵,先下石碑凹寨了。最迟到明天,我们就可以在洛阳城中相见。此番收复洛阳,又擒斩闯贼副帅天德王,想来足以告慰老福王在天之灵。”

陈永福也不说话,只是冷淡地嗯了一声后,便起身离开了中军大帐。他心里盘算的是河南巡抚李仙风和河南巡按高名衡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还这样毫不顾全大局,肆无忌惮的内斗倾轧,中州的局面到底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