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页

念到末句“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时候,他忽然有一种作诗的冲动,于是回到房中。这三年来,他虽然戎马倥惚,忙于政事,但闲暇时也常听方以仁讲解经史文学,尽量去掌握着这个时代文化人所应具有的技巧。

李来亨随便取张毛边纸,一面吟诵一面用小楷写出一首诗。落款时他想起闯军已不再用崇祯年号,心中突然升起一种想法,便写下“竹溪布衣起兵三年李来亨未是草”一行字。

写完后,他拿起纸来就着烛光又长吟一遍——

才过清明花似旧。风影渐移春叶瘦。万家情绪远明星,独夜时空温软酒。

寸指荧屏千面后。胜语尽观人事透。镜窗对我满凝尘,杯酒逢君嗟叹又。

李来亨本想明天把这首诗交给方以仁看一看,让他斧正一二。可是长吟以后,又突然觉得十分矫情,他看了看窗外,随即拿起墨迹未干的诗稿就着蜡烛烧掉,笑道:

“天下与我何加焉?繁花盛景,杯酒逢君,足矣。”

第三百二十一章 马绍愉使团

松锦大战以后,明军在关外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几乎破产。到了这种时候,崇祯即便感到十分的难为情,可是朝廷官员、内阁辅臣,上上下下,要求议和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皇帝渐渐感到时机成熟,特别是在左良玉兵团覆灭的消息传抵北京以后,崇祯终于觉得,此时再提议和之事,应该不至于招来朝野的反对。

何况现在国势风雨飘摇,此一时彼一时,自己即便款和,人们也只能说皇帝顾全大局,而不会说他出尔反尔了——至于之前那些帮助崇祯谋划款和之事,反被皇帝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可怜人,只能说他们没有活对时候。

以马绍愉为首的议和使团,已经是第二次前往关外。松锦大战刚刚结束时,使团就来过一次,可由于当时皇太极尚未将关外残存明军清除干净,他就借口使团的敕书是伪作,声称“南朝”无和谈的诚意,拒绝接见使团。

等到左良玉败亡以后,急不可耐的崇祯,终于下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心。这回他不再担心朝野的舆论,给了马绍愉使团真正的国书印信,对使团的款和寄予了极高厚望。

马绍愉在七月间抵达了沈阳,不过当时老汗皇太极并不在满洲人所谓的“盛京”。皇太极为了笼络蒙古人和许多还保持着渔猎传统的“野人”,并不像明朝皇帝那样被种种的枷锁,整年、整辈子困在紫禁城中。

皇太极主持了洪承畴一群人的投降仪式之后,又处理了几项军政大事,就偕皇后和诸妃骑马出外,巡视皇家草场,看了几处放牧的牛、马,还随时射猎。

但是在他离开盛京期间,一应军国大事,内院大学士们都随时派人飞马禀奏。关于款待明朝议和使臣的事,都遵照他的指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