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八月,他曾率领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打进长城,深入畿辅,在巨鹿的蒿水桥大败明军,杀死卢象升,然后转入山东,破济南,俘虏明朝的宗室德王。
崇祯十二年春天,他率领饱掠的满洲兵经过天津附近,由青山口出长城。这次侵略明朝,破了明朝的几十座府、州、县城池,俘虏去的汉族男女四五十万。
松锦大战时,他奉命在锦州、松山、杏山一带与明军作战,围困锦州。他和豪格统率的部队以满洲人为主体,包括蒙古人、汉人、少数朝鲜人,大约不到三四万,虽然比较精强,但人数上比明朝的援军差得很远。因此略微吃了一些败仗,不过后来松锦大战清军一方取得全胜,多尔衮的势力就更加增长了。
皇太极的子嗣中,只有豪格一人具备资历和地位,可以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和多尔衮抗衡。可是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满洲制度不像汉族那样“立嗣以嫡,无嫡立长”,将来究竟谁是继承皇位的人,完全说不定。
更何况豪格头脑简单,连一个监视多尔衮的任务都完不成,反而被多尔衮利用。而且皇太极素来最讨厌满洲人抽淡巴菰烟草,偏偏豪格又特别喜欢吸旱烟,是一杆大烟枪,就更加得不到皇太极的喜爱了。
虽说是这样,可皇太极毕竟是一代雄主。他经常改变八旗的旗分,破坏原有的实力结构,尽量使得自己嫡系的两黄旗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样即便皇太极去世,以两黄旗为中心的一群旗人,也可以抗衡多尔衮,维系好皇太极一系的继承地位。
但偏偏砀山之战,参战者都是以两黄旗旗人为主。不管是在砀山战死的鳌拜,还是仓皇逃亡出来的谭泰和遏必隆,这些人都是两黄旗的中坚力量。
现在多尔衮等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必须有人要为砀山之战负责,矛头直指的就是两黄旗。皇太极既然要保证赏罚公正,不失去满洲人的拥护之心,就只好严惩了逃亡的谭泰和遏必隆两人,又根据砀山之战的情况,狠狠地惩罚了一番上报不实情报的洪承畴。
可怜的洪承畴,好不容易放下大明督师的尊严,屈膝到皇太极这样一个野蛮人可汗的膝下做了求生的猪尾辫奴,成为了八旗包衣。
这才没过多长的时间,就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一下子,就被砀山之战惨败的这口硕大黑锅砸晕了头。
在多尔衮等人的口中,他洪承畴简直就是大明的千古忠烈,打入清国的唯一目的,就是不顾性命、不计代价、不惜名誉,一定要将错误的假情报送到满洲人手中,好诱骗他们去砀山送死。
他洪承畴什么时候成为了大明这样厉害的忠良烈士啊!
洪承畴自己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可是事实偏偏如此,清军居然砀山之战真的付出了那么惨痛的损失和代价——而且还是败在区区闯贼的手上!
洪承畴更加百思不得其解,闯贼怎么会有这种实力?难道是因为自己在松锦大战表现过于良好,其实已经把清军的元气彻底打坏了?
所以现在清军其实只是外强中干,自己抛下一切尊严投降的这个东虏政权,其实在松锦大战后残存的实力,连闯贼那种弱到一两万明军就能赶着走的杂牌军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