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之前,如果坐视着深州的陷落,坐视着清军的一再胜利,那么毫无疑问,顺军将在开战前,于精神上就落在下风。
东虏轻取北京,又掌握了宣府、关宁和京营的明军,当前的形势可说与后世历史截然相反。
京师是天下之本,是多年来无数起义军望而不可及的一个遥远目标,现在却这样轻易地被皇太极控制。
就像后世历史中,当大顺军抢在清军之前占领北京时,不可能不对清军造成一种堪称巨大的震动。因为历年以来,清军对于明军虽然屡战屡胜,占尽了上风,可是始终不能在关内夺取寸土进行稳定的统治,更不能占领北京城。
当后世历史中的大顺军突然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清军自然而然对于大顺军产生了高度的警惕和敬畏。
敌人的实力究竟如何?已经摧垮了大明王朝的大顺军,是否就要像汉击匈奴、唐灭突厥一样,以新生王朝的开国朝气剿除辽左了呢?
在这种犹疑不定之中,起到巨大作用,使得清军树立战胜信心,决心以一场大会战击溃顺军的,无疑当属于洪承畴和吴三桂两人的努力。
洪承畴对于秦中起义军的了解,吴三桂与满洲八旗军的合流,终于使得清军战胜了他们的犹疑和敬畏,夺取了至关重要的山海关战役的胜利。
而在现在,已经占领了燕、云的清军,也正于无形中,于广大大顺军官兵的内心中,造成一种不可言喻的敬畏感。
敌人的实力究竟如何?
这就是刘芳亮坚持一战的用意所在。
如果坐视着深州被皇太极摧毁,大顺军将士心中隐藏着的敬畏种子,就会慢慢发芽,蔓延成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并最终使得大顺军步上前明官军的道路。
顺军里面没有一个像洪承畴这样的经验权威存在,更缺乏历史岔路口上的引路人吴三桂……
如果孙传庭还活着……如果孙传庭站在了大顺的一方,他无疑能够起到历史上洪承畴对于满洲人的作用。
李来亨很快甩头,将这个想法从脑海中肃清干净。
孙传庭在河南的烧杀进军,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他没有死在关内起义军的手上,而是在受到汉奸出卖以后,死在了抗清御侮的战场上,这已经比孙传庭本来的人生和历史上,荣耀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