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页

顾君恩拜首道:“微臣身为兵政府尚书和参军院总裁,似无此裁量边将功过的权力,此事还应交政事堂议论。”

李来亨笑道:“哈哈哈,好,什么事情都交政事堂部议。顾好直竟这样的安静吗?让郭君镇班师吧!自从去年春天的徐州之战以来,大凡南征北战的重任,都是交由雄丽和刘师傅负责。

他们两人奔波二年之久,为大顺平定了西北、东北,消除内忧外患,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战功!

朕不忍心使爱将暴露于野两年时间,此事也交给政事堂,还有兵政府、吏政府议论一下。你们讨论讨论,将郭君镇、刘芳亮两位大将召还回京,另加优容,不可慢待。

滇南和宁远的军务,就让郭君镇、刘芳亮各自推荐大将接手吧。”

虽然李来亨说话和和气气,但朝中大臣们都听得出他的言外之意。自从徐州大战以后,李过、李来亨父子便都不再亲征,军国大权主要操在了郭君镇、刘芳亮两位大将的手中。

现在东南西北,天下几乎悉数平定,这种托兵权于外的形式,看来天子已有打算进行变动了。

虽然李来亨声言要让郭君镇、刘芳亮自己推荐继任的人选,但谁又不知道李来亨自己的心目中必然已有了合适人选呢?

内廷外朝并非完全没有联络,特别是在天子故意想要透露一些消息的时候,方以仁很快就从宫中熟人那里得知了李来亨的意思。

接到消息时,方以仁正在天子新赐的宅邸中,和堂弟方以智一起接待一批从桐城赶来开封参加科举的士子。

方以仁兄弟两人,都穿着素色袍褂,头戴书生网巾,手持折扇,乍看之下,就和路旁常见的穷酸文人一模一样。

但府中众人,对待那位年纪轻轻但已有老学究气质的方以仁,都显得畏畏缩缩,不敢直视。

毕竟如今方以智已经加吏政府侍郎,任弘文院掌院学士,对于人才的推荐选拔,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弘文院即明朝的翰林院,虽然顺朝已将其改为弘文院的名称,但朝臣士人还是多呼其为翰林。翰林这条路,是清流上进的一大捷径,谁不想通过方以智的这条路子蹭一蹭呢?

不过坊间也有传言,听说天子不欲方党权势太盛,有意迁方以智为国子监祭酒,让他好好教书授课去,不再执掌弘文院。

但不管是弘文院掌院学士,还是国子监祭酒,那都是一般士子不能望其项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