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页

只是代善这种做法,显而易见是为了蛊惑朝鲜百姓。清室改为金姓,又自称为新罗王室后裔,很明显就是为了长期占领朝鲜而已。

李来亨获悉这些情报以后,便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清军在朝鲜的“为王前驱”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代善已经把朝鲜文化支柱的王室和两班士大夫都杀戮殆尽,这才做起了改姓换名的工作。

清军正准备把朝鲜变成一块扎实的根据地,却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顺军的刀锋已经酝酿好了威力,即将对辽东开弓射箭,新的一轮北伐大战也即将爆发。

此时西南战事也已经完全平定,李来亨早就下定将原本驻扎在云南的不少精兵铁骑调回北方,命令他们驻扎在北京一带,进行适应性的训练。

由于东北气候严寒,顺军北伐还需要筹集数量惊人的棉衣棉裤。所以湖北和江南地区,那些最早察觉到伐辽在即的商人们,便立刻加大投资,扩建棉纺织工场,这些消息灵通的人士,以耿应衢为首,随后便会在波澜壮阔的伐辽战事中,捞取一笔极为惊人的理论。

由湖广和江右两大商帮,逐渐发展出来的楚商集团,既具有顺朝的皇商性质,又由于最早采用规模化的工场经营方式,经济实力特别强大,堪称如今大顺排名第一位的商人集团;

由江宁、苏松、浙江三省商帮,发展出来的江南商帮,则以其特别雄厚的财富基础,后来者居上,急速追赶着楚商的步伐。江南商帮同样开始引进规模化的工场经营,并依靠富庶的江南地区作为基础,很快就发展出了不下于楚商团体的财力。

随着伐辽战事在即,这两大商帮团体也纷纷北上,楚商到陕西及山西活动,江南商帮到河北及山东活动,在日后为顺军后勤粮秣军资的筹集,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至于更后来,由楚商建立的“走西口”贸易路线,更是为大顺军远征朔漠西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帮助效果。

后世顺军名将李懋亨、赵自牢、张国武、康大眼这西军四大名将,二十年间扫灭准噶尔、平定青海、远征拉萨、尽灭哈萨克三玉兹,立下了追赶卫霍的不世之功——则楚商所建立的西口贸易路线,裨益巨大。

第八百五十七章 青丘州

中国古代的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唐朝以后,边塞诗却出现长期不景气的状况。虽然宋元明三代,某些时期,边塞诗某些时期甚至还有过局部繁荣,某些诗人在边塞诗创作上还有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这七百年来,毫无疑问,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体上确实处在一个低潮期。

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宋明两朝疆域范围有限,诗人们缺乏机会见识极西朔漠的雄奇景象,也难以参与到跨越千里的军事远征行动中,自然便无法创作出堪比汉唐的边塞诗。

元朝虽然疆域范围极为广阔,但由于蒙元统治者并不重视汉人文臣,汉臣少有机会参与到这些波澜壮阔的远征活动里,自然也就无法留下描绘边塞军旅的诗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