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页

如此,经过孙可望、孙征淇父子两代的努力,明朝终于在北印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兴,并且很快就依靠着宗教宽容的政策以及先进的军事行政组织和技术,在印度全境展开了迅猛的扩张,并在第三代东王沙时,基本统一印度全境。

欧洲人在16世纪中叶发现了印度洋的南部航线。相比前辈航海家的线路,现在欧洲商船可以不用停泊东非和印度海岸,过好望角直接乘西风漂流,沿澳大利亚外海就可以到达爪哇和香料群岛。

到了17世纪中叶,印度洋上形成了这样的图景:南方大洋里的“干线”航线在几乎属于欧洲人的盖伦船,沿海的贸易则仍然由印度洋沿岸的国家的商船进行。

地中海的贸易在16世纪曾经几起几落,但是历史的进程还是难以阻挡的。1580-1600间,地中海贸易最终衰落。

陆上商路,由于目的地完全不同,倒是还没有受到直接冲击。呆迷儿帝国很快就复兴了阿富汗商路,让喀布尔这座城市继续保留着商业中枢的地位。

第八百九十七章 西瓦吉大王

印度洋的贸易特权掌握在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这些殖民国家手里,葡萄牙人为了孙可望的霸业和宗教信仰,曾经付出很大代价,支持明军击溃了莫卧儿帝国。

然而待孙可望在印度站稳脚跟以后,他立即就翻脸不认人,他的儿子孙征淇同样继承了父亲的政策,联合英国人和荷兰人废除了葡萄牙人在印度的一切贸易特权。

但是葡萄牙人失败了,英国和荷兰又取而代之,在印度南方的各个河口,以及孟加拉三角洲建立了一系列贸易站,垄断了印度洋的贸易。

最初,呆迷儿帝国由于出兵干涉安南的内战,还需要得到这些海军和殖民强国的帮助,因此对于英国人的步步进犯,基本上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但很快,随着呆迷儿帝国渐渐意识到印度洋贸易的收入又多么庞大时,东王就开始着手建立起呆迷儿帝国自己的水师舰队了。

来自印度的棉布成为对欧洲贸易的抢手货。每年上千吨的白银流入西明,促成了呆迷儿帝国的工商业大繁荣,水师舰队也得以有财力通过引进西洋人的技术,招募印度洋的基督徒海盗,逐步建立了起来。

呆迷儿帝国的统治范围一直在扩大当中,当东王沙孙征淇第一次派遣军队重新占领下缅甸地区,同顺军在缅北爆发一系列边境冲突,并且在荷兰人的援助下出兵远征干涉安南内战的时候,呆迷儿帝国治下的民众数量,已经达到数千万人民之多,其国力几乎并不逊色大顺多少了。

孙可望父子对印度的征服,无疑是十七世纪全球地缘格局中最为惊人和宏大的一次革命。

西明治下的南北两京,人口都在五十万以上,其规模已经不亚于中原本土的大都市了。

商业中心紧紧尾随帝国的行政中心,跟着繁荣起来。财富从地方省会大量流入阿格拉或德里的国库。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工匠和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