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页

同时李成梁经略辽东,把原先当地混乱的、朝廷对建州、海西女真的羁縻、安抚工作整理的很不错,同时,又强力征讨辽西一带的察哈尔图门汗,辽东马市大兴。

那么,这两件事在经济上,导致什么结果呢?

一个塞外河套地区、一个辽东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局势比较安稳的市场。这可是巨大的商机啊!

与这两个边贸市场挨着的,是山西、陕北、北直隶和山东,胡汉互市一开,交易量剧增,这四个省份的物资,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在蒙古牧民中消费量巨大的紧压茶,这四个北方省份都不出产,只能从南方运。

这就刺激了商人要从更远的、也是物产更丰富的南方,把更多的内地物资,茶叶、糖料、铁器、布匹与丝织品等等,运到北方边塞市场去;同时,边塞市场蒙古、女真的大量土特产,皮毛、畜牧业产品、河套地区出产的甘草、枸杞,辽东的人参貂皮鹿茸等等,也要运到南方去。

南北之间,互通有无。然而,在这个让人大赚特赚的好机会面前,却出现了一个矛盾——物资运输量出现了惊人的剧增,但京杭大运河的运量有限的,而且还要有限保证官府物流运输。要运送的东西成倍增加,路就这一条,还这么窄。

瓶颈问题出现了。

怎么解决呢?很简单,也容易——再开辟一条路呗。

于是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帮,和他们运用频率最高的一条商路,出现了。

这就是山西晋商的茶马道。

“南茶北马”在明朝隆庆万历之前,其实就有了,但是规模有限,声势还不大。随着“俺达封贡、经略辽东”的实现,这条路迅速繁荣起来。

由此导致,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汉口,成了另一条重要性仅此于大运河的南北大路,中继点、货物集散地、批发零售中心。

从南方福建来的茶,一直走水路,到了汉口,就要准备舍舟上路,改走旱路了;从北方南下的牲畜与各种畜牧业产品、山货土特产,以大宗批发形式到了汉口,就不在继续南下,而是在这里改大批发为小批发或零售。这样一样,汉口就成了东西方向(长江水运)、南北方向(河南旱路转鄱阳湖水运)这个大十字架物流渠道的中心。同时,又是商品的集散经销中心、转运中心。

所以到明末的时候,地理学家刘献廷在他的著作《广阳杂记》中,曾提到天下的繁华景象,总结有“四聚之地”——北京师、南佛山、西汉口、东苏州。

而湖广是世祖李来亨的龙兴之地,汉口是楚闯早期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地位更胜于随州、襄阳。

世祖朝后,汉口城市得到朝廷的政策倾斜,商埠通衢要地的优势地位,又一次次大大加强了。